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17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材料五: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小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5分)
小题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小题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2分)
小题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4分) 
小题5: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2分)
答案

小题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2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3分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小题2:中日甲午战争;(2分)   不知有罪、天皇号召、国民效忠(3分)
小题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2分)
小题4: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4分)
小题5:中日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分)
解析

小题1:可从落后与先进的角度说明日本派使节来唐的目的,即为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与先进文化,分析推动因素时可从当时唐朝的对外政策、日本政府的重视、交通的便利条件等角度分析说明;
小题2:由旅顺血案可判断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等信息加以说明;
小题3:从研究日本侵华的事实提供了证据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小题4: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
小题5:可从双方敌对历史的结束、两国的关系发展、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角度说明。
核心考点
试题【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

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的侵略者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这一说法
①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②隐含了一些苦衷
③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    ④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得以改变应该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B.太平天国运动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关条约》中推动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作用最大的是  
A割让台湾            B巨额赔偿            C开放通商口岸         D办厂特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据说他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二:李鸿章洋务运动有功,但这被之后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而抵消,甲午战败的根源,不是中国实力不够,而是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消极避战,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不是勇敢的战斗,却一味的要“保船避战”,怎么会不失败?清朝为北洋水师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的心头肉,尽管李试图“保船”,但最后,还是被日本消灭了。因此,李鸿章对日本很痛恨,这种痛恨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对他个人资本丢失的心痛。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被消灭而抵消,而后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中的主动卖国,则证明了其为国贼。正如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天涯社区
材料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搆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特,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李鸿章上书光绪帝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李鸿章的认识。(7分)
(2)根据材料三,针对现状,李鸿章做了哪些努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