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25分)粮食是生存之本,粮食供应是城市的生存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取得自治权的“平民”生活区,他们与乡村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粮食是生存之本,粮食供应是城市的生存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取得自治权的“平民”生活区,他们与乡村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较大城市的粮食供应除了依赖近郊农村粮食供应之外,还需要依靠“长途贸易”来提供,即商人从集市或远距离的粮食产地收购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城市。在城市内部,城市当局为保证市民生活的需要,对粮食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如:对城市的粮食准入实行垄断管制,防止个别商人操控粮食市场,哄抬粮价。西欧农民的粮食不能直接在城市销售,必须先卖给粮食商和批发商,这使英国国内的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西欧城市的粮食供应直接牵动着周围农村,城市越大,牵动的范围就越广。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和农业技术,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乡关系则比较松弛。中国古代城市大多数是不同等级的政治中心,对农村就有普遍租税权,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官府调拨全国各地的租税解决城市的吃粮问题。只有少数新兴的经济型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市场流通。中国的地主阶级也直接参与城市供应,这一点与中世纪时期西欧有相似之处。地主富室多从事粮食贩运贸易,成为长途贩运商。中国古代对粮食市场的管理采用间接的手段即利用价格的杠杆进行调剂。官府听任粮食市场自由竞争,市侩贩夫可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官府为保障居民利益,设置官仓,又叫“官米局”,衡定米价,贱时买,贵时卖。在中国古代,城市与其四周的乡村没有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关系,因此,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商品流通,又妨碍了其中的雇佣劳动者摆脱隶属关系,使雇佣劳动难以实现。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的异同。(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各自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9分)
答案

(1)同:①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市场供应;②在市场流通中都存在长途贸易;③都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存在着官方干涉;④封建势力参与城市粮食供应。(每点2分,共8分)
异:①古代西欧城市完全依赖市场供应,而古代中国城市主要依靠官府调拨租粮;②对粮食市场的管理西方城市非常严格和直接,限制市场竞争,而中国城市主要采用间接干预的手段,听任市场自由竞争。(每点4分,共8分)
(2)对西方的影响:①促进了城乡经济联系;②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③也有利于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对中国的影响:①阻碍了城乡经济联系;②不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③使城市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得到充足劳动力。(每点2分,满分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⑴小题:该题属于比较型材料阅读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根据材料,本题比较容易作答,只要将答案按照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组织好即可,相同点主要包括:以来市场、长途贩运和封建势力参与等方面;不同点主要涉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政府的干预力度等。
第⑵小题:该题属于历史问题的评价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有效整理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代城市粮食供应体制在当时主要起到的是阻碍经济发展、不利于自然经济解体等消极影响;而西方的城市粮食供应体制对其经济形态则起到了促进解体的作用。但学生表述时要条理清楚,逐条列举。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粮食是生存之本,粮食供应是城市的生存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取得自治权的“平民”生活区,他们与乡村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以下为中国古代社会某时段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②人口增长缓慢、土地种植面积缩小使农业税额徘徊
③商品经济活跃
④该时期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世风日下,唯利是图B.农工商皆本的意识已经普及
C.士人阶层兴起,开始受到社会重视D.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
——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材料三 漫画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
——档案解密1972(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2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6分)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