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手工业的发展 > 以下有关手工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国出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以下有关手工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战国出现采用夹织技术的精巧漆器
B.北魏相州是当时的造纸中心
C.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
D.隋唐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答案
A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以下有关手工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国出现】;主要考察你对手工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②皇室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④皇室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造成的影响是       (   )
A.导致了丝织业生产的衰落B.改变了中国纺织业的产品结构
C.促进了欧洲纺织技术发展D.棉布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
同?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1分)依据材料三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1分)
(4)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至少答出两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图1             图2           图3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试归纳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3)材料三图1和图3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两次重大运动?材料二、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4)概括材料四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当时的主要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