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而砍伐森林
④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近代黄土高原工业化建设很少,排除④。①②③项都是中国近代以来是的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从而使环境恶化的原因。故选A。
点评:黄土高原本身就是土质疏松,水分易流失,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植被被破坏,恢复较慢。人口的增长过快和统治者的砍伐树林也是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
A.《史证·食货志》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求》D.《农政全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各国的变法运动                 ④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6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材料四 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98℅
2℅
商品零售额
95.8℅
4.2℅
(4)材料四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4分)
(5)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

A                B                 C                 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