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C.“...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C.“千耦其耘,十千维耦”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A、B、D都是小农经济的写照;“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数千人在一起集体劳作,反映的是西周“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故选C。
点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核心考点
试题【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C.“】;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B.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C.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 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 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贾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5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4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5分)
(4)你认为材料四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如果你同意“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6分)
(5)根据材料五,我们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