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耕种制度在不断的改进,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越来越精细化。其他的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核心信息。
核心考点
试题【“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面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围绕该图说法错误的是(  )
A.农耕区的不断扩大使天然植被被破坏
B.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C.汉朝以后农耕区的迅速扩大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有关
D.该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人口分布图,据图判断,此历史时期为
A.西汉B.魏晋C.唐朝D.宋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图, 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
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6分)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