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2分)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4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6分)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6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8分)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4分)
答案

(1)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2分)原因:当时中国市场化水平低(许多人与市场没联系),白银难以转化为资本;(2分)白银大多被囤积起米,成为权力、财富和礼仪的象征。(2分)
(2)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或义务);政府应办好公益事业;政府应扶助和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应处理好经济领域与人民的利益关系(或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假公济私)。(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评述:(6分)答案示例
示例
政策(2分)
与梁启超经济思想关系(2分)
后果(2分)
1
统制经济政策
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未扶助和保护好私营经济,放任官僚资本扩张,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导致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各主要工业生产部门,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利益关系,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导致货币加速贬值,生产萧条,国统区出现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3
掠夺性的赋税政策
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4
屈辱性的对外经济政策
导致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3)新现象:经济特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或“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商品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2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2分)个人经商潮流兴起(或就业途径增多;就业观念变化等);(2分)人民追求时尚渐成风气(社会风气更加开放等)。(2分)
“佐证”要求:史实恰当,(2分)论证合理。(2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迅速在全国开展起米。同时,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推动中央不断制定和完善新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深入发展。(4分)
答案2:1977年安徽、四川等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要求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中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针的确立。(4分)
答案3:广东、福建要求中央给予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中央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推动了改革开放不断向前突破发展。(4分)
答案4:乡镇企业的发展、私人下海经商,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推动着中央出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开展。(4分)
答案5:一些厂长、经理要求政府给企业松绑,推动着中央出台给企业减负、政企分开等决策,推动着改革深入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明清时期的经济结构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16世纪”“美洲白银”即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结论;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许多人……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基本上成为……权力、礼仪象征物”作答。
(2)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及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并评价相关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政府之义务……可括以两言”“公益事业……交由政府举办”“(反对)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作答。
(3)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表现。旨在考查学生结合相关史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深圳特区……率先取消”“下海浪潮”“红裙子飘满……大街小巷”作答;第二小问注意时间限制“1978—1984年”,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                石犁                     铁锄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自然经济之所以“瓦而不解”,有人总结,是因为地主“不会废”,资产阶级“没想废”,农民“没废成”,无产阶级“没废完”,帝国主义则说,“废它个啥!”这里的“废”是指废除
A.封建土地私有制B.封建土地国有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D.土地买卖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