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16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后人称周公曰“文”!我们不是过分强调周公,他一人也做不出许多伟大事业来,但他是这许多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越多,文明越昌盛……。”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材料三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指出作者在评价周公时有何突出特点?(5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两个基本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内阁的特点。(7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通古今”、“通彼此”的理解(各举两例)。(4分)
答案
(1)影响:周公辅佐武王统一天下,创立了礼乐文明,为后来儒家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华文明的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每点1分)
特点:对周公创立礼乐文明和政治业绩充满了赞美和景仰之情,肯定周公的历史作用,但没有神化周公,把一切都归功于周公。
(2)观点:明朝废除丞相是其政治黑暗的重要因素;内阁不能和宰相相提并论。(2分)
特点: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能制约皇权;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官员起初职位较低,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5分)
(3)通古今:如先秦的世袭制、秦代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宋(延续至清)的科举制。(建议:说明后一制度对前一制度优点的继承与弊端的修正)通彼此: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概括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问题,本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明确周公的历史贡献,然后依据这些贡献来分析其影响即可。有关于指出作者在评价周公时有何突出特点的问题,需要从前一问题的答案中归纳整理出来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依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两个基本观点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黄宗羲的观点,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反封建。有关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内阁的特点的问题,需要结合内阁制度的设立背景及其职能来分析整理即可。
(3)第三问,解决本题需要分别回答“通古今”与“通彼此”的理解。首先“通古今”的含义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来分析即可。有关于“通彼此”的含义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来分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主要考察你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题型:海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强调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中共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相比,郑和下西洋更值得当今世界借鉴之处是:  [     ]
A.宣扬国威,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
B.加强世界的联系,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C.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D.和平交往,平等贸易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题型:0130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抗击荷兰,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遣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 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 
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 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0111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代之所以能实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其主要原因是[     ]
A.海路交通发达
B.明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