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四】杉原薰(日本)提出了如下观点:1945年,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诞生成长起来。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未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除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正在紧随其后。
——新浪财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以谁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12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4分)
(3)材料四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中,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答案

(1)①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②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分);
③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分);西方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影响广泛(2分)。
(2)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被隔在世界经济之外(2分);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与曲折(2分)。
(3)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90 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出现;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点2分,其中的任意4 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时间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材料只是提供了中西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中方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趋势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熟练,不难作答。
(2)根据材料三可以知道,第一阶段是指1978年之前,“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主要考虑中国建国之后到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前的政策,所以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建国以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策主要有经济方面的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左”的错误决策以及“文革”的发生等。
(3)根据材料四的说法,可以推断出题目中的“西方国家”应该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欧美国家,所以题目就等于是在问欧美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想到:战后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90 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出现;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等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核心考点
试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小农与国家的关系。(不得摘抄原文)(6分)
材料二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令人震惊的技术革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材料二中,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材料二
中国
英国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4分)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6分)
(2)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4分)
(3)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