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A.工部B.户部C.礼部D.吏部...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
A.工部B.户部C.礼部D.吏部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实行三生六部体制,尚书省统辖下的六部具体负责政务的执行,其中礼部负责各种礼仪和科举考试,因此日本向唐朝派遣的遣唐使由礼部负责接待,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职能与此不符。
点评:材料从学生对三省六部职责内容的了解角度进行考查,不仅能起到强化对三省六部体制的理解,明确权力的运行,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与此相关的内容还有科举制的具体信息也应该被学生所关注。
核心考点
试题【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A.工部B.户部C.礼部D.吏部】;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观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重。”——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文皇帝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唐庶言》
材料三:“隋氏罢中正,举选不至乡曲,故里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通典》
材料四:《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宴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材料五:“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毓行者,咸集于是。”                                        ——《通典》
根据材料一,分析隋唐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2分)
联系材料二、材料三,说明隋唐科举制实行的目的。(1分)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的特点。(3分)
联系材料,评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狭隘 ②考试模式僵化    ③能力要求单一    ④考试公平性缺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B.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   )
A.郡县制、设置中朝B.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封异姓王”D.郡县制、设刺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