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编号 | 试剂 | 保存方法 | 理由 |
A | 氢氧化钠固体 | 存放在带橡胶塞的广口瓶中 | 防止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被氧化以及遇水蒸气、二氧化碳而变质 |
B | 碳酸钠晶体 | 存放在干燥密封的广口瓶中 | 防止风化而碎裂成粉末 |
C | 液溴 | 存放在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 | 防止挥发 |
D | 过氧化钠粉末 | 存放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 防止吸收水分而变质 |
答案
解析
2Na2CO3+O2)而变质,另外应保存在带橡胶塞的广口瓶中。
核心考点
试题【实验室里保存下列试剂,其保存的方法和理由都正确的是( )编号试剂保存方法理由A氢氧化钠固体存放在带橡胶塞的广口瓶中防止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被氧化以及遇水蒸气、】;主要考察你对碳族元素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它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 B.它是一种硅酸盐 |
C.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 D.它是一种新型单质分子 |
A.其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表示为:2CaO·3MgO·Fe2O3·2SiO2·H2O |
B.它能抵抗任何酸碱的腐蚀 |
C.其中Fe的化合价为+3 |
D.其中Fe的化合价为+2 |
A.Mg失火不能用CO2灭火;Na失火也不能用CO2灭火 |
B.Fe3O可写成FeO·Fe2O3;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
C.Cu与Cl2直接化合生成CuCl2;Cu与S直接化合也能得到CuS |
D.CO2通入到硝酸钡溶液中不能生成沉淀;SO2通入到硝酸钡溶液中也不能生成沉淀 |
A.因为Na2CO3+SiO2Na2SiO3+CO2↑,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
B.碳和硅都是第ⅣA族的元素,所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相似 |
C.二氧化硅既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又溶于氢氟酸,所以二氧化硅是两性氧化物 |
D.二氧化硅是硅酸的酸酐,但又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
A.氧化剂是SiO2,还原剂是C | B.氧化产物是SiC,还原产物是CO |
C.SiC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
最新试题
- 1已知是方程2ax+3y=1的一个解,则a=( )。
- 2(10分)如图,CD∥AB,∠ABC,∠BCD的角平分线交于E点,且E在AD上,CE交BA的延长线于F点。小题1:(1)
- 3课本第五册第65页有一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2bx+c=0的两个根满足|x1-x2|=2,且a,b,c分别是△AB
- 4某一相对性状,甲桃树的基因组成为AA,乙桃树的基因组成为aa,如果甲桃树的花粉落到乙桃树的柱头上,结出桃子,那么该桃子胚
- 5(8分)外国商品在我国低价倾销可以使我国消费者受益,因而我们不应当反对。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 6在下列事物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A.站在湖边欣赏湖中的游鱼 B.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C.在穿衣镜前整理生
- 7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汗水
- 8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
-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
- 10计算(14a3b2-21ab2)÷(-7ab2)等于[ ]A.-2a2+3B.2a-3C.-2a2-3bD.2a
热门考点
- 1若sin(180°+α)=-1010,0°<α<90°.求sin(-α)+sin(-90°-α)cos(540°-α)+
- 2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
- 3已知双曲线mx2-ny2=1(m>0,n>0)的离心率为2,则椭圆mx2+ny2=1的离心率为( )A.B
- 4***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
- 5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罗马城B.迦太基C.君士坦丁堡
- 6下列反应中,水只作氧化剂的是 A.2Na+2H2O ="=" 2NaOH +H2↑B.2F2 +2H2O ="=" 4H
- 7根据人教新目标版九年级英语unit11《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
- 8一个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一个固定轴做匀速运动,当线圈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此线圈[ ]A、磁通量最大,磁通量变
- 9某产品的成本费用x与销售额y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成本费用x(万元)2345销售额y(万元)26394954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