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据此回答问题:
(1)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甲烧杯中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溶液的密度为1g/cm3)_______________。
(3)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__________g,欲使电解后乙中的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Cu(OH)2 | B.Cu2O | C.CuCO3 | D.Cu2(OH)2CO3 |
答案
(3) 32(2分) C(1分) (4) 精铜或纯铜(1分) 粗铜(1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11分)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9g5.51%的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200g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主要考察你对电解池原理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112mL | B.224mL | C.336mL | D.448mL |
(1)若甲电解池利用电解原理在铁上镀银,则B是(填电极材料),电极反应为,甲中电解质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__。
(2)若甲电解池某极增重4.32g,则乙槽中Fe极上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__mL。
(3)若乙电解池中剩余溶液仍为400mL,则电解后所得溶液的pH等于__________。
(1)原溶液中K+的浓度?
(2)此过程中电子转移总数(用NA表示)?
A.K 闭合时,d电极反应式: |
B.当电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I中消耗的H2SO4为0.2 mol |
C.K闭合时,II中SO42-向c电极迁移 |
D.K闭合一段时间后,II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为正极 |
A.A池溶液的pH保持不变 B.D、E两极都发生氧化反应
C.E极应为粗铜板材料 D.B池中E极质量增加12.8g
最新试题
- 1请根据诗歌的形式特点仿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不严格限制字数)(3分) 原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
- 2第一个揭开细菌奥秘的人是巴斯德。
- 3已知,若共线,则实数x= ( )A.B.C.1D.2
- 4我国引进良种红安格肉牛后,使其快速繁殖使用的方法有①发酵工程 ②组织培养 ③基因工程 ④克隆 ⑤细胞工程 ⑥体外受精和胚
- 5消化系统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前者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后者可以分为两类.
- 6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C是正三角形,AC与BD的交点M恰好是AC的中点,又∠CAD=30°,
- 7已知点A(0,3)和圆O1:x2+(y+3)2=16,点M在圆O1上运动,点P在半径O1M上,且|PM|=|PA|,求动
- 8填空:已知,(如图)在△ABC中,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F上,PM⊥AD于M,PN⊥CD于N,求证
-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B.给盛有液体超过23容积的试管加热C.用灯帽灭酒精
- 10下图为我国2007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读图回答1—4题。 1、该作物产量前五位的省(区)的简称为[ ]A、新
热门考点
- 1读某海域示意图,回答1~2题。小题1:图中海域油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油轮排放和油轮泄漏B.海底石油开采排放原
- 2名句默写。①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诗经》)②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论语》)③
- 3听对话,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对话内容。符合的写“A”,不符合的写“B”。( )1. The woman is S
- 48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 ]A.满族B.藏族C.壮族D.维吾尔族
-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 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 6(7分)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_
- 7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______并编制出______,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8已知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
- 9甲火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当时乙火车误入同一轨道,且以20m/s的速度追向甲车,当乙车司机发现甲车相距125m,乙
- 10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