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化学反应速率 > 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着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着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反应开始至2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填序号)
A.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2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mol X,同时生成2mol Z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魔方格
答案
(1)由图象可以看出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呈正比,
则有Y:X:Z=(1.0mol-0.9mol):(1.0mol-0.7mol):0.2mol=1:3: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 

魔方格

 2Z,故答案为:3X+Y 

魔方格

 2Z;
(2)反应开始至2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c
△t
=
0.2mol
2L
2min
=0.05 mol.L-1.min-1,故答案为:0.05 mol.L-1.min-1
(3)A.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起始时的物质的量和平衡时转化的程度有关,不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之和不相等,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无论反应是否平衡,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molX,同时生成2molZ,故C错误;
D.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否平衡,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E.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E正确.
故答案为:B、E.
核心考点
试题【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着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主要考察你对化学反应速率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四个数据都表示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其中速率代表同一反应中的是(  )
①V(N2)=0.6mol/(L•min)   ②V(NH3)=1.8mol/(L•min)
③V(H2)=1.2mol/(L•min)   ④V(H2)=0.045mol/(L•s)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在2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4molN2O5,发生如下反应:2N2O5(g) 
魔方格
4NO2(g)+O2(g).反应5min后,测得N2O5转化了20%,则:υ(NO2)为______、5min时,N2O5占混合气体体积分数是______.阅读资料,回答(2)、(3)小题锌铜原电池用画图的方式(如图)表示很不方便,常常采用电池图式表达式,如Zn|ZnSO4(1mol/L)
题型:CuSO4(1mol/L)|Cu   上式中,发生氧化反应的负极写在左边,发生还原反应的正极写在右边.用实垂线“|”表示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用双实垂线“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和O2,在电火花作用下发生反应N2+O2═2N0,经测定前3s用N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s),则6S末N0的浓度为(  )
A.1.2 mol•L-1B.大于1.2 mol•L-1
C.小于1.2 mol•L-1D.不能确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2C(g),开始时加入4mol A、6mol B、2mol C,在2min末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是3mol.
(1)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A)=______;
(2)2min末时,B的浓度为c(B)=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B.2.8 molC.2.4 molD.1.2 mol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