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评价合理的是 ( )A.评价内容: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的离子方程式:Mg2++2HCO3-+2OH‑=MgCO3↓+2H2O+CO32 评价:正确 | B.评价内容:SO2气体通入溴水,溴水褪色,说明SO2有漂白性 评价:错误,S02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02表现出还原性 | C.评价内容:I‑,HCO3-,AlO2-、Fe2+、SCN_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评价:正确 | D.评价内容:Cl2与含等物质的量FeBr2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2Br-+2Cl2═2Fe3++4C1-+Br2 评价:错误,Fe2+与Br_的物质的量之比为l:2 |
|
A、氢氧化镁比碳酸镁更难溶,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的离子方程式为 Mg2++2HCO3-+4OH‑=Mg(OH)2↓+2H2O+2CO32-,故A错误; B、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二氧化硫生成的亚硫酸结合有机色素形成不稳定的混合物,加热恢复原来的颜色,SO2气体通入溴水,溴水褪色,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做还原剂,故正确; C、HCO3-存在电离平衡,AlO2-和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水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促进碳酸氢根的电离,不能共存,故C错误; D、Cl2与含等物质的量FeBr2的溶液反应时,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大于溴离子,通入的氯气把亚铁离子全部氧化后,部分氧化溴离子,即通入的氯气不足,可以存在离子反应2Fe2++2Br-+2Cl2═2Fe3++4C1-+Br2,当氯气足量时,Fe2+与Br_的物质的量之比满足l:2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
核心考点
试题【下表评价合理的是 ( )A.评价内容: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的离子方程式:Mg2++2HCO3-+2OH‑=MgCO3↓+2H2O+CO32评价:】;主要考察你对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点的理解。
[详细]
举一反三
表示下列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CO3-+Ca2++OH‑═CaCO3↓+H2O |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浓溶液混合加热:OH-+NH4+H2O+NH3↑ | C.NaHCO3的水HCO3-+H2O═H3O++CO32- | D.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4OH-→O2↑+2H2O+4e- |
|
下表中的离子方程式及评价都合理的是( )
编号 | 化学反应 | 离子方程式 | 评 价 | A | 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 CO32-+2CH3COOH= CO2↑+H2O+2CH3COO- | 错误.碳酸钙是弱电解质,不应写成离子形式 | B | NaHSO3的水解 | HSO3-+H2O⇌SO32-+H3O+ | 错误.水解方程式误写成电离方程式 | C |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 C6H5O-+CO2+H2O→ CO32-+C6H5OH | 正确 | D | 等物质的量的 FeBr2和Cl2反应 | 2Fe2++2Br-+2Cl2= 2Fe3++Br2+4Cl- | 错误.Fe2+与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化学式不符 |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溴乙烷中滴入AgNO3溶液检验其中的溴元素:Br-+Ag+═AgBr↓ | B.漂白粉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失效:ClO-+CO2+H2O═HClO+HCO3- |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 D.CH3COOH是弱电解质:CH3COO-+H2O⇌CH3COOH+OH- |
| (1)盐碱地(含较多NaCl、Na2CO3)不利于作物生长,通过施加适量石膏可以降低土壤的碱性.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盐碱地产生碱性的原因______ ②用石膏降低其碱性的原理______ (2)根据下列2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O(s)+CO(g)═Fe(s)+CO2(g)△H=-218kJ/mol; Fe3O4(s)+CO(g)═3FeO(s)+CO2(g)△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3O4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常温下,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①氨水;②NH4HSO4;③NH4Cl;④(NH4)2CO3;⑤(NH4)2SO4溶液中,c(N)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H4Cl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加热NH4++OH-═NH3•H2O | B.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加热NH4++OHNH3↑+H2O | C.Fe(NO3)2稀溶液加稀H2SO4酸化3Fe2++NO3-+4H+═3Fe3++NO↑+2H2O | D.Cu跟稀HNO3反应Cu+4H++2NO3-═Cu2++2NO2↑+2H2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