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 该图为世界四地区简图,读图回答问题。(15分)(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           。(2分)(2)当华北正值雨季时,甲、...
题目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该图为世界四地区简图,读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           。(2分)
(2)当华北正值雨季时,甲、乙、丙、丁四地中,正处于多雨期的是( 和   ) 。(2分)
(3)丙地气候类型分布面积较小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丁地及其周围沿海地区气候类型分布面积与乙地气候类型的分布面积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乙地气候如此分布的原因。(4分)
(5)丙地附近海域是世界重要航线,该海域气象条件在冬、夏两季对航海的影响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南北纬30º--40º之间的大陆西岸       (2)甲    丙
(3)丙地在南纬30度以南地区的陆地面积小。
(4)该气候类型丁地笔乙地大得多  ,乙地近海地区有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峰阻挡,西 风只能影响山脉以西的狭长沿海地区。
(5)该海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风浪大。
解析
(1)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都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之间的大陆西岸(2)华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季在夏季,地中海气候是冬季多雨,所以应该是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位置。(3)由轮廓可知,该地是非洲大陆,非洲南半球的最南端,由于大陆纬度不超过35°S,所以范围小。(4)本题考查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乙位于北美大陆的西海岸,受高山的阻挡,范围小,丁在盛行西风夫人作用下,影响范围大。(5)本题考查冬夏季节,对气候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对该地的航海影响不同。
核心考点
试题【该图为世界四地区简图,读图回答问题。(15分)(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           。(2分)(2)当华北正值雨季时,甲、】;主要考察你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该图是“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位于
A.山顶2900米处B.南坡海拔2200米处
C.南坡海拔2500米处D.北坡海拔2100米处
小题2:图中①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10℃B.20℃C.30℃D.40℃
小题3:图中④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广网南昌5月29日消息 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27日联合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回答问题
小题1:符合长江中下游平均气温和降水状况的是

小题2:造成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的天气系统是
A.①B.②C.④D.③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的气候类型为           ;乙的气候类型为           。
(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         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                           。
(3)上述两种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是           ,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                 季。原因
           
(5)从降水和气温的配置关系看,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是           气候(甲或者乙)原因是                       。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气候类型局部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气候区代表性农作物具有的特点是
A.喜高温多雨B.喜阴冷潮湿C.耐高温干旱D.耐低温干旱
小题2: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洋流C.海陆轮廊D.地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所给四幅降水和气温年配置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四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C.③为热带季风气候D.④为地中海气候
小题2: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C.常年受西风影响
D.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