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甲的气候类型为 ;乙的气候类型为 。
(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 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 。
(3)上述两种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是 ,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 季。原因
是 。
(5)从降水和气温的配置关系看,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是 气候(甲或者乙)原因是 。
答案
(3) 乙 甲(2分)(4) 冬 冬季温和湿润,降水比夏季多。(2分)
(5) 乙 雨热同期(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甲的气候类型为 ;乙的气候类型为 。(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 】;主要考察你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小题1:该气候区代表性农作物具有的特点是
A.喜高温多雨 | B.喜阴冷潮湿 | C.耐高温干旱 | D.耐低温干旱 |
A.纬度位置 | B.洋流 | C.海陆轮廊 | D.地形 |
小题1:关于四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B.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
C.③为热带季风气候 | D.④为地中海气候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B.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C.常年受西风影响 |
D.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
小题1:图中A运河连接的海域是( )
A.北海和波罗的海 | B.北海和大西洋 |
C.地中海和黑海 | D.红海和亚丁湾 |
A.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
B.表层洋流从西向东流 |
C.既是两大洲分界线又是两大洋分界线 |
D.沿岸气候类型与丙图相同 |
A.是太平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口 |
B.所在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
C.所在国农业主要分布在大河的下游平原地区 |
D.该港口有极昼现象 |
小题1: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较小 | B.最冷月气温大于22℃ |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 D.6、7月份降水最丰富 |
A.热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大陆性气候 |
C.温带海洋性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 |
最新试题
- 1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实施的最重要的战略是[ ]A.依法治国战略 B.可持续发展战略
- 2(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
- 3若3x-7和6x+13互为相反数,则x的值为[ ]A.B.C.-D.-
- 4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 鵷鶵过之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或以为死,
- 5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大动脉的建成,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人类社会最早的火车机车是[ ]A.蒸汽火车B.内
- 6Only by________ the mind with knowledge can we keep up with
- 7长期从事黑社会犯罪研究的西南大学汪力教授认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黑社会组织,通常是从合法经营者发展而来,
- 8(选做题)设函数f(x)=|2x-2|+|x+3|, (1)解不等式f(x)>6;(2)若关于x的不等式f(x)≤|2a
- 9______time went on, the people in the area came to realize h
- 10某小区准备新建50个停车位,以解决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已知新建1个地上停车位和1个地下停车位需0.5万元;新建3个地上停车
热门考点
-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C、改革派
- 2在ABC中,, sinB=.小题1:求sinA的值;小题2:设AC=,求ABC的面积.
- 3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当物体从30厘米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厘米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B.
- 4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盥洗(guàn)泥淖(n
- 5如图,OD⊥AB于O,OC⊥OE,图中与∠AOC互补的角有A.1个B.2个C.3个D.4个
- 6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则______.
- 7函数y=3x-x3,x∈R的极大值是______.
- 8(13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问题,玲玲所在班级准 备就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玲玲和同学们整理
- 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盲目,而要有一番思量,要事先做好规划,这样
- 10下列是人体的某些器官,起排泄作用的是①皮肤②肺③大肠④肛门⑤肾脏 [ ]A.①②③ B.①②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