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 下图为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分)                                                ...
题目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图为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分)
                                                                              
(1)该图表示北半球节气名称为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M的地理坐标是            
(3)下图中三条线表示从A到B各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4)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B点相等的各地纬度可能为                 
(5)D地气候类型为            气候,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            (风带)控制所至,气候特征表现为            
答案

(1)夏至(1分) (2)略  (3)甲   (4)0º    46º52¹N  (5)温带海洋性  西风带    全所温和湿润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在60 ºN以北,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2)北半球夏至日,直射点的纬度是北回归线,由自转方向可判断直射的经线是90 º E。直射点的坐标是23 º 26`N , 90 º E。
(3)A为北极点,C在北回归线上,B在赤道上。夏至日北极正午太阳高度终日为23 º 26`,C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B正午太阳高度为66º34’。三条线能正确表示当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甲线。
(4)B为赤道上的点,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º34’, 这一天,赤道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与B点相等的纬度还有是46º52¹N。
(5)D地位于由低纬吹向高纬的中纬度西风带控制下,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为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分)                                                】;主要考察你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地理兴趣小组通过观察夏至日太阳与日影的规律测算当地的经纬度,具体实验过程与结论如下:当地当日日出时间是5:30(北京时间),日落时间是19:30(北京时间);北京时间8:00测得目标物的日影长L影=L目标物×,依据如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 该地的经度可能是(  )
A.127.5°EB.112.5°EC.123.5°ED.108.5°E
小题2: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35°NB.29.5°NC.30°SD.无法计算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若阴影部分表示西半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早3小时20分钟
B.B点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C.D点海域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D.C点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
小题2:若阴影部分表示8月5日的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可能是飓风侵袭,带来狂风暴雨
B.B所在的区域国土整治重点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C.C处当天昼长夜短
D.D处海域有世界最大的暖流流经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城市白昼最短日应出现在
A.4月B.6月C.10月D.12月
小题2:对Q湖的成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冰川刨蚀地表而成B.火山口积水而成
C.岩浆堵塞河道而成D.断层陷落而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6月上旬某地约5时 (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小题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天宫一号”发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趋慢
B.南极点附近可能出现美丽的极光
C.山西昼短夜长,且昼将逐渐变长
D.太阳位于开普敦(东一区)的西北方向
小题2:“天宫一号”发射时,与太原属于同一天的地区约占全球的
A.1/2B.2/3C.23/24D.全部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