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尼的证词
退役美国空军将领斯文尼于2004年7月15日在美国东部去世,终年84岁。
1945年8月9日,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共造成大约7万人死亡。斯文尼曾于1995年5月11日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行。
①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需要道歉。
②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不是出于报复,是不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
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
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③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④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⑤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
1.在②段中作者说要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偏见,这个“事实”、“偏见”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真相”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几段中,作者多次说“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没有感到高兴”、“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等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争很残酷,使双方死了很多人。
3.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侵略了中国等几个亚洲国家,轰炸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致使被侵略国家死亡惨重。
4.作者虽然轰炸了长崎,从而结束了战争,但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够和平相处,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意对即可)
回忆录(片段)
一、我第一次参战
枪子儿一响,我腿肚子转开筋了。看到身旁血肉模糊的死伤战士,我直打哆嗦。突然,连长向这边喊道:“李三,你立即背吴参谋下火线,赶上大部队!”
我叫李山,旁边的一位战士才叫李三。我真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可是他却看看连长,又望望我,显然没弄明白是命令他还是命令我。我竟陡然一阵狂喜,立即跳起来答道:“是!”背起腿上负了伤的吴参谋便跑。路上,我中了颗冷弹,但我还是背着吴参谋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月后,竟授予了我二等功!因为我护送的吴参谋带给大部队一个重要情报,使我军取得了一次大捷。可是我们全连在阻击战中都牺牲了。李三那份死原是我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却昧着良心没有向上级报告实情。只是暗暗发誓,要赎回自己的罪过。
以后,我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被负罪感折磨着,放弃了怕死的念头,也打算牺牲在战场上,但活了下来。于是,我又认定自己不该死,竟渐渐减轻了负罪感,以致完全忘却了。
现在,党让我们写写自己革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却又忆起了这件事,并且又被折磨得受不了啦。这是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我对不起革命的第一次,虽然并无多大价值,但我不写出来,便会再一次对不起革命,这比死还要可怕……
书房的门响了。我连忙跨到书柜前,装作在找什么书。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
两位老人走进来,坐在写字台旁的两张藤椅里。半天,吴爷爷才情恳意切地说:“老李,稿子我就不看了。你更不必拿到杂志上去发表。我就不相信,你当时会那样怕死。我也不能证明,你们连长叫的是李三还是李山。我只知道,你把我背下了火线,我送到了重要情报,你负了伤。”
“那是你不熟悉我们连的情况。”爷爷沉重地说,“可是,我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万一听错了呢?”
爷爷似乎被问住了,但少顷又说:“即使听错了,我当时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
“这……也没有见过,谁去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怕死呀!你还要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负责嘛。”吴爷爷显然很生气了。
我走到写字台前,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然后再接着读下去。
1.爷爷明明是一名战斗英雄,为什么回忆录的第一节却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时怕死离阵?表现了爷爷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爷爷对爷爷的回忆录持什么态度?写吴爷爷的态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爷爷的描写主要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请举一个文中的例子,分析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战争洗礼的爷爷和对战争充满好奇的“我”在吴爷爷走后,会有怎样的一番交谈呢?请设想并写出祖孙间的几句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1.文中写出托尔斯泰面容具有怎样的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情?(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直接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能走”
1.你认为“我不能走”这个标题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能走”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摄制《邓稼先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下面的三个词语的序号填入选文的空白处。
A.有点忧虑
B.愈来愈不安
C.充满信心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处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了斯科特上校______________。
3.斯科特为什么要将“我的妻子”划去,在上面补写可怕的“我的遗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波恩的研究。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尢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竞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旬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请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5.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社会生活的变化多样,使得任何一种规则体系都不能够不加变化地 ;反过来,文明社会的错踪
- 2新世纪中学八年级共有四个班,每班各选5名同学组成一个代表队,这四支代表队(分别用A,B,C,D表示)进行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 3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镁、铝三种原子的电子层都有3个层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
- 4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
- 5简述优秀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9分)
- 6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1)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2)A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反应后,经酸化得到有机物B和D,
- 7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④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A.①②③B.①
- 8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A.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B.由语音
- 9对任意x∈R,函数f(x)满足f(x+1)= + ,设an=[f(n)]2-f(n),数列{an}的前15项的和为,则f
- 10从世界范围看,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
- 1(12分)(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用氯化铁溶液蚀刻印刷铜电路板
- 2《胡同文化》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县人。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
- 3如图,是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合成的简单几何体。 (1)图中有( )块小正方体; (2)请在下面方格纸中分别
- 4通过估算,估计 的大小应在[ ]A.7~8之间B.8.0~8.5之间C.8.5~9.0之间D.9~10之间
- 5关于合运动和分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合运动的位移是分运动的位移的代数和B:合运运动的速度比其中的一个分
- 6司机驾车正以72km/h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50m处有一障碍物,司机立刻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做匀减速运动,恰好能避免事故
- 7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活字印刷术
- 8第三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所给各题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
- 9已知A(3,7)、B(-2,5),线段AC、BC的中点都在坐标轴上,则C的坐标是多少?
- 10好歌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