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落 叶王 蒙  ①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②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落 叶
王 蒙

  ①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②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③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校树干凄凉。
  ④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
  ⑤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⑥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⑦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⑧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⑨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⑩1988年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为“大地的新客人”,“落叶”有那些遭遇?根据第⑦段内容加以概括。
   (2)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些遭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第8段说“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作者最终的抉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比作“落叶”,并由此展开叙述、议论,说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文章描写春天、夏天和秋天树叶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由孕育、创作到发表的过程,并由衷地表达了作家对作品的感情。
C.作品创作得太多,会成为作家的负担。因而“我”看自己的旧作时满怀惆怅。
D.文章采用设喻的于法来谋篇布局,构思新巧。但文中某些语句晦涩难懂,稍有缺憾。
E、文章结尾三段既照应开头,又借陆文大的话道出作家对门己作品的共同感受,发人深思。  
答案
1.这些作品是由作家倾尽全力创作出来的,它们当然属于作家。但作品一经发表,便奉献给社会,由读者去阅读、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又不是作家的私有财产了。(意对即可)
2.(1)“落叫”(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赏,或成为研究对象。
  (2)用排比句式突出“落叶”的遭遇。
3.(1)表达了作者对白己作品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反思(困惑)。
  (2)一如既往地坚持白己的创作之路。
4.C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落 叶王 蒙  ①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②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1-4题。灯 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
  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脸。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比地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延伸向无边暗夜的连绵群山。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
——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睑,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本书-——《我的老师》。那书,隐隐的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1.本文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某一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下列词语配上恰当的近义词。
  婆娑(    )  伟岸(    )
2.解释划线词语,并写一个包含该词的成语。
  旁斜出(             )     成语:(    )
3.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好女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作者欲扬先抑,在对比变化中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精神。请结合这一层的文字,说说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第二层作者连用________和________,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试比较这四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渐加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军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要牢记这段历史,继承和发扬那种精神。请结合你所熟悉的一个抗日故事,谈谈你对文中提到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就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_______颜色,变成______,变成______,枝条变成______,变成______,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文段中横线上所漏掉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
A.柔绿
B.嫩黄
C.青苍
D.娇弱
E.细瘦
2.结合上下文,说说“魔念”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表现植物固执的句子,并且谈一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答题。
(1)“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句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总”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不亲热,我仍就不放走它。” 既然可怜病损的枝叶,“可我仍就不放走它”,对此,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囚绿记》表现了作者对绿的至爱之情,其行文线索是“ ___绿→___绿→ ___绿→ ___绿→ ___绿”。从文段内容来看,这应是“ ___绿”部分。
6.读完文段,你不想对“绿友”说点什么吗?写出你最想说的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题。
  甲: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风骨,愿于子同仇。
1.两文段同是写白杨树,甲中白杨树的特点是_______,乙中白杨树的特点是________。(从文段中选词填写)
2.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出淡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等表达方式。
4.乙中提到“楠枋”`“榆枣”,这对写白杨树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则材料都是写白杨树,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两则材料,你对白杨树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个对偶句或借用古人诗句来表达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1-5题。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   )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荫凉很大的两棵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曲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可它们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樟树。这是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第四段括号中应填的词语是(       )
 (真的 可能 难保 也许 大概)
2.文中第五段说“樟树不高”,而第八段却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后似乎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宋庆龄说的一句话,有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是“樟树赞”,可文中作者先写到英雄树,后又写到石榴树。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就文章的立意、构思、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本文作一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