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1~5题。老屋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1~5题。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呜唱。也评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 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才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叠堕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橡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个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已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土,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的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_______________——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②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9段中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 “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哩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为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宣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1: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有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2: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心灵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3: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1~5题。老屋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1—5题。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备;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10期)
【注】  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 
 (1)“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后来***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用为“_________________,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1)“怕”的对象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怕”的程度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怕”的感悟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1-4题。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两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画。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鸯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的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乜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感情
第一次
 
 
第二次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①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的,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哧啦哧啦地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②“哪里贵?你看这纸……”
  ③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④“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⑤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⑥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⑦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⑧“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⑨“是的。”我低低地说。
1.语段第①节中加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要注重对语段的总体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第③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下文什么句子的作用与此类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第⑥节中,内山老板到底看出了什么“苗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第⑥节中加粗的“那个老人”是指谁?在这里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段来写这位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第⑦节作者为什么不说很瘦,而说“瘦得教人担心”?(体会重要词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父亲去世,至今已有22个年头。
  每当我那刚刚十岁的女儿问起:“爷爷是什么模样?”我心里便一阵酸楚:未留下父亲一张照片!悔之晚矣,悔恨难言……
  父亲走得并非匆忙,我也并非意料不到。他旧病复发躺倒炕上,母亲伺候了几个月;我在外当临时工,不时回来也守看一两日。只是在父亲弥留之际,我陷入恐慌、无措之中;在他踏上黄泉路时,我又极度悲痛,料理父亲后事感到孤独无助……更使我遗憾的是:怎么就想不起为父亲拍一张照片?
  父亲是村里的平头百姓。那会儿无缘无故,本就不兴照什么像。记得父亲,只是整日下地,扶犁播种,收割打场,月复月,年复年。遇有谁家修房盖屋,婚丧嫁娶,父亲便好一阵忙活,他瓦工、木工都会,为人又忠厚老实,谁家有所求,他半点不会“拿搪儿”,倒似有些受宠若惊,舍下手中活计,去给人帮忙。
  我记得,父亲在世时,每到春节,总要供起爷爷一张不大的像框。从那张六寸的画像上,才使我得知爷爷的模样(爷爷死与我的出生相隔17年)。可我却不能仿着父亲,为他的儿孙们挂起爷爷的一张像。
  追悔莫及,我便试着在纸上画。父亲音容笑貌犹在,但就是画不出,我没有绘画功底。然而至今,父亲的模样,在我脑海中定了“格”,半点不模糊:花白的头发,秃秃的鬓角;额头几道深深的横纹,黑黑的眉毛,短而末梢下斜;高高的颧骨,稍尖的下巴;面色黑红中又见枯黄,胡须不稠密而苍白,以及说话的声音、瞪人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
  父亲的形象,在我心底珍存着。我希望有一天,随着电脑功能的进步,能将我心底的记忆,显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样,方可慰藉辛劳一生的父亲。
1.给加粗字注音。
骨( ) 慰( ) 婚丧嫁( ) 受若惊( ) 角( )
2.如要为选文加上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父亲 
B.一张画像
C.心底的画像 
D.我的遗憾
3.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表达时要防止词不达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语段中找出与“追悔莫及”意思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文章第6自然段具体描绘父亲在“我”心中“定格”的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题是(注意排除干扰)(   ) 
A.诉说没有为父亲留下画像的遗憾,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B.赞扬父亲勤劳、平凡的一生,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
C.希望有一天,能把父亲的形象显现在电脑屏幕上。
D.赞扬父亲能为爷爷留下画像的细心,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语是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2.“水很活泼”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它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请你就语文教学提两点改革的建议。(注意联系自己平时语文学习的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