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探究。  这篇散文诗《雪》写的是雪,却是别出心裁地从描写雨来开篇的。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探究。
  这篇散文诗《雪》写的是雪,却是别出心裁地从描写雨来开篇的。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全篇中最难理解的文字了。有的同志解释说,这是鲁迅用“暖国的雨的幸运”来证明着“江南的雪的不幸”。有的同志说,鲁迅是用暖国雨的“不幸”“单调”来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和“朔方的雪”的“旋转而且升腾”。其实,从全篇的内容来看,鲁迅在这里并没有对“暖国的雨”流露贬抑的感情。他是由北方落雪的自然现象引起感兴趣,而想起了南国的温暖,曲折地对于使“暖国的雨”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北方凛冽的严冬,表示了自己内心的不满。他是并不以“暖国的雨”与“单调”与“不幸”的。在散文诗的后面,鲁迅把朔方孤独的雪称作“死掉的雨”,称作“雨的精魂”,就是对这一段感兴之话的很好的说明。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成孤独和冰冷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开篇这一段抒情的设问,是与篇中这个抒情的主旨有机相连的。    
1.选文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章写“雨”的作用,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好些?请简要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鲁迅性格特点的是他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领起下文。
2.“略”。(哪个好都行,只要理由充足。)
3.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成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抓住文章中结尾处的“就是”一词,从前文中找到答案)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探究。  这篇散文诗《雪》写的是雪,却是别出心裁地从描写雨来开篇的。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拓展。   江南的雪
  鲁 涛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 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 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问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文章第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任选一词作鉴赏。
加粗词语:炫耀、浇灭、纠缠、游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问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1)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   
(2)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   
选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册书以后再也不会用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父亲不会不知道。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认真地修补它呢?你能说出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拿到父亲装订的这本书后会怎样想呢?请你帮他将心理活动写出来。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乐书  
  ①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②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③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⑤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⑥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学活用。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⑦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人形容我一看书就要吃东西,一吃东西就要看书,可见不是个正襟危坐的学者,最多沾染了些书呆气,或美其名曰书卷气。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是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其中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翻到“捣麝①成尘香不灭,拗莲②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儆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⑨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日:“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有改动)
  注:①麝:麝香,一种香料。②莲:这里指莲藕。
1.文段②画线句子中“这”指代什么(在文中画出原句)?作者认为要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段③~⑥,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分一合一分”中两个“分”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对书的区分和选择,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书中的理分开,不受书中的理的影响。   
B.文段④中画线的句子,其实是作者基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的事实而发出的激愤之词,旨在突出对书进行选择的必要。   
C.文段⑤以“涵泳,在水中潜行”来形象地说明“合”的意思。   
D.“分一合一分”既是科学的读书方法,更是获得读书乐趣的重要途径。
4.阅读文段⑦,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字,组成词语,表现作者对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爱书→_________书→_________书→_________书
5.品读文段⑦中画线诗句,结合文义回答问题。   
(1)由诗句“捣麝成尘香不灭”,你能联想到陆游的哪句词?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原写历经磨难和摧残依然不改对故国的思念,作者在此处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海燕》中的选段,回答1-7题。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两段写雷声,乌云和狂风,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的两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的加粗词“飞舞”“精灵”“大笑”“号叫”,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第2段中“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改成“一层层巨浪被狂风紧紧抱起,甩到悬崖上”,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高傲的”“黑色的”分别照应这篇课文开头的哪两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5段中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的什么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2、5段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铁树最美的时候》,回答1-5题。 铁树最美的时候
沈世豪
  铁树开花,向来被人看作是和哑巴说话一样的奇迹。其实,在厦门,由于气候的原因,铁树开花是很平常的事。铁树的花名声大,其实并不漂亮。铁树最美的时候,是长新叶。
  每年四五月间,几场风雨过后,便可发现铁树的树心,幻出一抹可人的嫩黄,微微鼓起,里面就是孕育的芽苞。连续几天,没有动静,似乎是在默默地等待,是等待太阳的问候,云彩的呼唤,还是辛勤主人的一声命令?突然,在一个清亮亮的早晨,露出了一簇尖尖角,煞是平常。又沉默了几日,终于按捺不住了,齐刷刷地伸出了一寸来长的芽柱,灰绿,整齐,恰似相拥而出,颇是精神。就在你不经意间,芽柱长长了,且悄然曲起了身子,化成了豆芽状,细看,两侧有齿状的小苞。此后,就像一声呼唤,一夜之间,芽苞伸展开来,化为针叶,每一根针叶上还挑着如五线谱上的跳动音符。风无语,音符随风而去,于是,羽状的新叶就摇曳而出了。
  新叶很嫩很嫩,浅浅的绿,像婴儿的笑,纯洁无瑕,生命伊始,是如此地让人怜惜、动心。屏着气、屏着气,真担心一不小心打个喷嚏,就会伤害了它。铁树一袭绿袍,不惧酷暑严寒,自有英雄情结,然而,每一片新叶的萌发,同样是稚嫩,没有娇气。古人云:“一日换一番春色。”对铁树长叶的描绘是最恰当的。鹅黄绿、嫩绿、浅绿、草绿、油绿、湖绿、碧绿、深绿,绿韵如歌,每一道旋律的细微变化,都在铁树的新叶上尽情地演绎。侧耳聆听,绿韵亦如语,是春雨的呢喃,还是晨风的叮咛,或者,是千里绿野的神姿仙态,融进了这难以言传的氤氲绿意之中?铁树日新月异变幻无穷的新绿,既展示了生命的神秘和奇迹,还寄寓了憧憬的博大与深邃。铁树的片片新叶,如此地让人痴迷、沉醉,莫非是上苍恩赐给人类净化灵魂的一首绝唱吗?
  人爱花,花好比是人的面容,万紫千红看不尽,倾国倾城尽风流。樱花盛开时,日本人欣喜若狂,举国同庆。牡丹上市,洛阳城里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同样是一番靓丽的风景!有人爱叶吗?当然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深情的咏唱,如一棵擎天的红枫,照亮千古。花好比人的容貌,花容月貌,千姿百态,触目便可让人神迷;相比之下,叶的诱惑力,就稍逊一筹。但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往往蕴涵在比较深沉之处,须扪心品味,才得知神韵。正因为这个原因,铁树最美的时候,遗憾地被人们忽略了。世俗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可能轻易地抹***极有价值的审美意象,甚至让人们产生错觉,误以为世界上最美的只有花,而把绿叶永远置于配角的地位。“红花也须绿叶扶”,但并非所有的绿叶皆屈从于扶持的地位。
  铁树都有最美的时候,何况是人呢!愿天下人自信有加,并百倍珍惜。
1、“铁树开花”,一向是人们所称道的稀世美景,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地对“铁树长新叶”大加赞美。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新叶”之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铁树的“新叶”情有独钟。请结合文中有关的描写,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的丰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中,作者从破除世俗偏见的角度,对花与叶展开审美鉴赏,从而生发出一个哲理性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课文《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从本文中找出与例句手法相似的一个句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也不见终极。只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