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理解。陕北的山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陕北的山
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淳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崔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淳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选自200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鬈”而“甜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迸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刘成章《安塞腰鼓》)
(1)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陕北的山和桂林的山,你的想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2.(1)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2)闲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意对即可)
3.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4.(1)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
  (2)不同。阕为陕北的出足雄牡的(磅礴的、强劲的),而桂林的山是瘦削的(玲珑的),所以想象是不同的。(意对即可)
5.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冲的寄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理解。陕北的山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你能从文中看出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什么区别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中“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1.下面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诗兴不做    
B.仰之弥高   
C.锲而不舍    
D.群蚁排衙
2.下面句中加粗词语与“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句中的“消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吃不洁食物,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B.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等。   
C.要真正消化这些知识,需要经过认真思考。   
D.营养专家说:青少年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体质下降。
3.能概括选文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闻一多研究志趣正浓。   
B.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几年辛苦,完成《唐诗杂论》一书。   
D.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4.选文引用了杜甫的事例,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大多不注重仪表的修饰。   
B.以杜甫的例子衬托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勤奋精神。   
C.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诗人满怀愁绪,无心料理自己的生活。   
D.作者特别推崇杜甫晚年勤奋学习的精神。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衰微的民族要振兴,只有依靠学者的研究成果。   
B.闻一多先生兴趣广泛,不仅是诗人、学者,还钻研中国古典医学。   
C.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D.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热情极高。
6.对选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的语言不仅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B.选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如“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就是在记叙、描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     
C.选文句子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D.选文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不加雕琢。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失根的兰花
  (1)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2)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像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还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3)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4)十几岁,我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到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他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但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5)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6)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文很流利地说出来,美国人自然知道他是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7)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苦痛……”
  (8)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9)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形枯萎了。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选自陈之藩《剑河倒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淡泊人格的象征,在本文中,它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写失根的兰花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5)节第一句说:“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请根据文意回答,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9)节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切合语境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的句式保持一致,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根的兰花》语言干净、利落,体现了陈之藩散文“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风格。
B.本文组合了诗画传说,人文景观等大量的文化意象,使文章显得厚重而有诗意。
C.文章写到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中穿插的那个中国人,“偏要装成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人那异样的目光让他感到苦痛。
D.第(9)节写到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是在前文对可见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的深化,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题型:湖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争次总要寻找好一会儿,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___”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体现了家里人对它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多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当的二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乍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不同人
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