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等等,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
  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小椅子里的孩子突然喊道;“谁,找,你!”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牌,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我无声地笑了。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我很为那小气地捂住孩子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一个幼儿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老师,天太冷了,院子里的雕像没有衣服穿多可怜啊!我们给他穿件棉衣,好吗?”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将使那日后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成熟”折磨着我们。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先生说:“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因为,与成熟相伴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摘自《孩子施舍的天堂》)
1.根据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个能揭示主题的标题。(答案不超过9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本文写了哪三幅生活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品味划线句子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丽的童趣;可贵的童真;呵护童真(童趣);童真(童趣)等。(合理即可)
2.①我被一幅儿童画的题字打动。
  ②母亲因孩子误读广告牌而捂住他的嘴。
  ③老师带领孩子们为雕像穿棉衣。(意对即可)
3.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碰到重重困难,也会成为他们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和动力。(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感情。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那一回在田垄的“相遇”。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只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正在踌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只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住它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走过
  我们都呆住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类做着深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路程的路。
  在它沉默的劳动中,人们得到应得的收成。
  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
  偶然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在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它们不像荷兰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狂暴斗争中。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画横线句子的叙述,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的“恩惠”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国的牛”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夏 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节选)
夏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要是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进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日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 )澎湃( )( )划( )厌( )
2.选文第②段中再现了风的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只写白马湖冬天的风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马湖多风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然白马湖的冬天寒风呼啸,但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有不少的情趣,你能否从选文中找出适当的语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现代文,回答文后问题。四月醉芳菲
  ①正应了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仿佛在一日之间,那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只剩下枯枝和荒芜的小城大地,眨眼之间便在四月的一天桃红柳绿、春色阑珊了。
  ②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所有的日子,都被一种肆无忌惮的明媚所笼罩,仿佛一切都被琥珀了一般,闪着别样的光鲜,润出别样的色泽。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树枝的全部,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轻风吹来,黄绿相间着一种陶醉,映亮了心灵。园里的垂柳挥舞着柔软的纤手,似乎在微微地向林荫道上的人们问好致意,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我站在柏油路上,仰头感受暖暖的春日,一瞬间,如同被什么所击中,或被攫住了似的,只感到流光中的迷离与幻动,令人无可抗拒地几乎融入了和煦的暖风、游离的暗香以及不息的声色中。
  ③四月的芳菲使人醉呵!
  ④一时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
  ⑤想去踏青。踩着油菜金黄绿草青青的田垄,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深深地呼吸,大声的呼喊,自在地和自然做个亲密的接触,做最放纵的自我。然后采一束野花带回家,放在窗台那个已经空了很久的花瓶里,把春天收藏在心里,把芬芳留在属于自己空间里的四月。
  ⑥想去远行。想去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江南,感受烟雨霏霏,着一身丝绸的长裙寻一些天上人间的浪漫,和着踏歌的节奏赏大街小巷细致的风情,于亭台楼阁里觅一些让心悸动的情感。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思索,再思索,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⑦想去耕种。踏着四月泥土的松软,架一柄木犁,以蹒跚的姿势,把种子播在春梦的端头。禾一把锄头,擦掉额头的汗水,在古诗平平仄仄中,深谙着粒粒皆辛苦的哲理。握一把牛鞭,赶一架老车,轧着车轱辘菜的新绿,吱吱扭扭地奏出岁月的向往。或者穿透四月薄薄的雨雾,听蛙鸣声声,如一首温馨的歌谣,唱响内心深处清脆的乡音。……
  ⑧四月,融融的春光,无处躲藏的明媚饮醉了山水,也酣畅了爱情。人间四月天,在林微因笔下是一曲爱的礼赞,“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几近阳光的心情去听这首美妙的抒情诗吧,你会感觉那一树花开就是一片林的爱,那一声燕呢就是一首爱的乐章。你会不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那些感情。(2分)2.第2段中加点的?(2分)黄绿相间:被攫住: 3.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 (2 )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 分)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经意间想起某个人,曾经擦肩而过,却成为永远的风景,永远的记忆。
  ⑨四月,多少缱绻的情怀,摩挲着春光流溢的感触。将思绪放飞,随影而行,随风遁远。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本文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那些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加点的“黄绿相间”和“被攫住”分别指什么?
黄绿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攫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作者有哪些思绪呢?请根据⑤—⑧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思念过去,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
向往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播种梦想,畅想奋斗的乐章;
____________,真爱的呢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表达了自己的真切的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C.全文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在细腻的描述中渗透着热烈的情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有问题。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这次屠***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出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句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