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月是故乡明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②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是故乡明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③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⑥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火:                澄澈             
小题2:作者在3、4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照先后顺序概括出来。(4分)
小题3: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2分)
小题4:作者借月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5: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借月抒情的句子,请写出两句(2分)
答案

小题1:gōu  chéng   chè
小题1:略
小题1: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故乡的明月做对比,以突出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
小题1: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留恋之情
小题1:示例: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读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加以认读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3、4两段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此处主要运用的是“对比”。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对“月亮”的具体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写出的句子只要是与“借月抒情”的句子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月是故乡明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②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0分)
梅花岭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注】①江都:今江苏扬州。②史忠烈公: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③临期成此大节:指到城破时将史可法***死,以成全他与城共存亡的节义。④大兵:清兵。⑤史阁部:史可法时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以衣冠葬之B.何陋之有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至之市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集诸将而之曰语:告诉   B.是至:到
C.吾未有子 尚:还,仍然。D.德威流涕:鼻涕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誓与城为殉。(2分)
②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2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史可法的思想及性格特征。(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l)未识书具                   (2) 稍稍宾客其父           
(3)不能前时之闻               (4)泯众人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划线词的意思。(3分)
也,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送之                 走: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3: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淡竹(15分)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替代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6)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7)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屈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8)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9)真的是空的吗?
(10)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1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3)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它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6)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7)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20)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2)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3)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2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贫,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2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小题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文章主要写淡竹,(1)为什么在第3—6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2)又为什么在第17-23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4分)
小题3:赏析品味下面的句子。(4分)
(1)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2分)
(2)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2分)
小题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15分)
远  山
⑴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它是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他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看不到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的窗门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不要任何一种颜色来表达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令人只能无穷地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分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⑷我曾到过黄山。我不止一次地领略过它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但当我站在天都峰远眺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高俊;当我在百步云梯上攀援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险峭;当我在散花坞前徘徊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奇秀;当我在桃花溪漫步的时候,我也只感觉到它的晶莹而又婉转的匆匆。
⑸我曾到过泰山。我曾膜拜过它的古老和庄严。但当我进入经石峪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尊。当我看到虎天阁历代石刻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显。当我穿过中天门看到那组成泰山的每一座巨大的石壁时,我只能感觉到它的至贵。而当我登上日观峰一览中山小的时候,我也只能感受到它在千古冥冥之中的那种至高。
⑹我也曾到过庐山。欣赏过牯岭的亦山亦市;流连过花径的亦画亦诗;倾听过锦绣谷的悠悠天籁;远眺过鄱阳湖的苍茫秋水。
⑺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登临的,缺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之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的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⑻而远山却不。
⑼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⑽那是你吗?我从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地看清脸上每一条深深的纹路。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⑾那是你吗?它又是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得空间。
⑿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之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不圆满的圆满。
⒀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我便会失去你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那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⒁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⒂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东西和你的自我。不要占用。占有会使你虚无。你得到的将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是过去的你。
⒃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⒄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阅读⑷至⑹小节,说说作者大量采用排比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章以“远山”为题,有何用意?(4分)
小题4: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对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又改用第二人称,你觉得好吗?为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