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江南柳》阅读练习题:
小题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 (2分)
小题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2分)
小题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小题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小题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4分)
答案
小题1: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2分)
小题2:有实用价值 表达情思 (评分:2分。每空1分)
小题3:(1)“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2分)
(2)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 。(2分)
小题4:包含着不舍、留恋的情思。(2分)
小题5: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或“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解析
小题1:看到这个题目咱就要看看每段主要写了什么,概括一下段意,这也很简单,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需自己概括。之后再总结三个方面。
1段点明中心,柳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2段没有中心句,但从柳叶、树干、树皮就能看出写得是柳的形态。
3段从第一句看出写得是柳音。
4段从第一句看出写得是柳之妙。
5段没有中心句,可看出写得是柳絮。也属于柳的顽强生命力。
6段和7段写得是柳的顽强的生命力。
8段写了历代文人雅士靠吟咏柳来抒发感情,寄托人生。
9段再次点明主旨,升华中心。写江南柳不但灵魂不灭,生生不息。而且他也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小题2:既然说了是文段(4),那就从这段找就行了
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
(1)农人折柳,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2)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
(1)有实用价值(2)表达情思。
小题3:赏析句子的方法:
先看修辞手法
再看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1)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无飘荡的姿态。
(2)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柳的妖娆美好)
小题4:一看联系文章内容,再根据第四段找“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那“柳”就包含着眷恋(不舍、留恋)的意思。
小题5:看“通读全文” ,就知道要从整篇看。
先看“一颗不灭的灵魂”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然后再看看“一颗不灭的灵魂”在文中的哪段还出现过,看有什么意思。在第八段: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存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核心考点
试题【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小题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4分)
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绝壁松
小题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有哪些言外之意。(4分)
小题3: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50字)(7分)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②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③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题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我觉得,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
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但李白的家乡在哪里呢?没有认真去想过。“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完全没书看的那几年,突然出了一本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赶快找来看,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但他对李白籍贯和出生地的详尽考证,却使我惆怅万分。郭沫若考定李白的出生地西域碎叶是在苏联的一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一个世界。李白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思念的竟是那个地方吗?
⑤奇怪的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总也不回故乡。是忙吗?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我看说得很有道理。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⑧你看,只有彻底醉倒他才会丢掉异乡感,而表面上,他已四海为家。
⑨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小题1:下面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离家。 |
B.因为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太远,有家难归,所以思乡的情愫特浓。 |
C.李白一生都在旅行,生活在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 |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品出崔颢被时间和空间所遗弃的伤感情怀。 |
A.李白很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是因为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 |
B.在《李白与杜甫》中,很多人能接受郭沫若对杜甫的批判和嘲弄。 |
C.置身异乡,自我不会轻易同化掉,异己的一切反而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
D.彻底醉倒的李白才会丢掉异乡感,因为他早已习惯四海为家。 |
小题4:本文中的“乡愁”有何特点?(4分)
小题5:作者认为“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 B.任意东西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 D.蝉则千转不穷无穷无尽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3:读完本文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谒寇莱公①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②,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③,群山环拥,层出间见④,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⑤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⑥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④〔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⑤〔廨 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⑥〔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下临江山 ( ) ②亭榭之胜 ( )
③止在县廨听事之后( ) ④阙令动辄二三年(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B.近者热而远者凉 |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D.默而志之 |
白 云 亭 则 天 下 幽 奇 绝 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云亭为什么被称为“幽奇绝境”?(4分)
①当我写下“槐花”这两个字时,我的心里眼里满满盛放的都是一串一串的槐花。那些挂在树梢枝杈间的,隐在小小绿叶中的,盛在盆里碗里母亲手里的……槐花,槐花。默默念着,就好象在呼着谁的名字。村里乡间,不知有多少女孩子都以它为名啊。面对槐花,任何的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和多余,你只有用你的目光去欣赏,去感知,然后想象就会随着槐花的美丽和清香翩跹。
②往往的,春寒刚过,桃园里,小院子,桃花杏花就赶趟似的,瑟瑟着,将一张冻红的小脸装扮出几多可爱可怜的模样,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煞费苦心。可是,它们倒好像谁的情都不理会,几滴细雨一场尘风过去,就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桃花杏花凋零后,村子进入暂时的沉默和黯淡,没有几天,风不再寒冷,阳光也不再是慵懒的模样时,槐花开了。
③气味总是先行。或许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或许是静谧的月下,不管怎样,不可能是中午。中午太吵。中午,各种的气味在阳光的牵扯下,在风儿的逗引下,在跑动孩子衣角的扇动下,在男人女人匆匆脚步的扯拽下,在牛马鼻息脚踏的冲撞下,乱哄哄的,如赶集的脚步,汇集,融合,分散,纠缠,气味就分辨不清了。在清晨或者月下,扫院子的女孩、编帽辫纳鞋底的女孩闻到了一股香味,不馥郁,不浓烈,如她们的心思,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味道。顺着味道,就看见了粗糙的树皮、黑铁的树杆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了一串一串的槐花。女孩停下手中的活,望着那雪白雪白的槐花,就要愣怔、发呆半天,或许她们在惊讶,这样干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怎么就长出了悬挂了一串一串这样美丽的花儿了呢?花儿是如她的味道一样,干净,清爽,美到极致。直到母亲喊了一声“快来捋槐花”,才回过神来,不情不愿地,心疼着,小心地捧着槐花,一串花要在手里端详好久,好像怕惊扰了谁的梦般,才轻轻地,悄悄地,不忍心地,一颗一颗摘了下来。
④槐花一开,整个村子都忙开了。忙着捋槐花,蒸槐花饭。
⑤仲春时节,槐花盛开或者将开未开时,槐花饭是家乡人饭桌上的一道时令饭菜。槐花饭好看好吃,色香味形俱全,制做起来也不麻烦。将槐花捋下,洗净,待水分沥净,切点青葱,加少许肉丁,撒些干面粉,添了油盐等佐料,拌匀,上笼屉蒸不到十分钟,掀开笼盖,槐花的清香先扑面而来。尝一口,软软却有点劲道的槐花饭,伴着槐花特有的清香,让人直吃得肚圆饭饱。若是什么调料也不放,只用少许的面粉拌了,蒸熟,也好吃。咬一口,槐花原汁原味的香先溢了满嘴。
⑥由于槐花花期的短暂,加上槐树枝条上多刺,人们采摘槐花,总是用铁钩钩扯。经常的,花儿拽下了,枝条也跟着扯了下来。花期过后,槐树往往是残枝败叶,有的枝条耷拉着垂了下来,枝条上绿的树叶也在渐渐地枯萎,而有的地方没了树皮,白生生的树干裸露着,让人看了不禁感叹,这,是槐花的幸还是不幸?是槐树的幸还是不幸?树如人,花亦如人,有些事情的得失真的难以理清。
⑦只是,槐树还是一如既往地开花,开满树满枝的花,雪白雪白。
小题1:文中第②段将桃花杏花的盛开写得那么可爱可怜,又把它们的凋落写得如此凄美,作者的用意何在?(4分)
小题2: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标题“又到槐花飘香时”中的“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小题4: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链接文字,请从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不同点。(6分)
【链接】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宋学孟《柳叶儿》
最新试题
- 1阅读理解。 The year was 1932. Amelia Earhart was flying alone
- 2图9所示国家为我国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读图完成3 ~ 4题。小题1:下列与石油资源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石油工业发
- 3医生注射用的针头做得很尖是为了______.载重汽车轮子个数较多是为了______.
- 4①2x-1=3x+7②1-2(4+x)=3③1-x+23=x-12④x+45-x+5=x+33-x-22.
- 5每年9、10月份是新疆棉花大量采摘的季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需摘棉工30万人,由此催生了“棉工经济”。今年7月份以来,
- 6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
- 7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
- 8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人体的哪个器官中初步被消化( )A.胃、小肠、大肠B.口腔、胃、小肠C.胃、口腔、小肠
- 9Have the villagers already known ________ we’ll do is to reb
- 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荷处于磁场中一定受到洛伦兹力B.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一定受到洛伦兹力C.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一定不做
热门考点
- 1【题文】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地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
- 2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措施是(
- 3科学家预测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具有相当稳定的同位素,它的位置是在第七周期ⅣA族,称为“类铅”,关于它的性质的预测错误的
- 4设,其中,则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A. B.C.D.
- 5会堂里竖直挂一条幅AB,小刚从与B成水平的C点观察,视角∠C=30 °,当他沿CB方向前进2米到达到D时,视角∠ADB=
- 62013年3月23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再次来临,它引发了全球城市、企业、个人的参与。2013年地球
- 7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这段话略作赏析。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
- 8沿绳子传播的横波,在绳子上相距2m的P、Q两点的振动图象分别如图中实、虚线所示,已知波长大于2m,则该波的频率、波长、波
- 920世纪以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回答:(1)《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持
- 10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有①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经济地位不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