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理解。  ①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①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③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完。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④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⑤“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⑥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知道。”
  ⑦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
2.“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应该有很多事可写,为什么一带而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一事件中,作为“我”的好朋友,万芳具体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万芳;仗义
2.详略结合,是为了突出中心。想到离现在时间较近的突出事件,更真实,更有代表性。选择“上幼儿园的时候”到现在最有代表性 的事件来写,从而突出万芳的仗义。(意对即可)
3.当“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口子时, 万芳也陪我伤心叹气;主动和“我”换裤子;为“我”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不肯和“我”换,一直穿有伤疤的裤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理解。  ①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时候,父亲最爱教我猜谜语。
  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父亲那细眯眯的眼睛笑着看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如夜空一样深邃、神秘。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子发涨的时候,父亲便会给予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啊——”他把眼睛合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面有——”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我把这个谜语拿去考小伙伴们,把最后一句改成:“镜子里有个小狗子。”也像父亲那样把眼睛一张一合地去启发他们。
  每当我撅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忧愁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我不做声,他便猜:“巧克力?大苹果?洋娃娃?绸结子?花裙子?有小鹿的铅笔刀?……”我小小的心总会被其中某样东西引得高兴起来。父亲将它们“变”出来时,我问他:“你怎么就猜得出我镜子里面是什么呢?”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快乐和光明。
1.选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眼睛,仔细品味,选出三处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写在下面,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全文来讲,你最欣赏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第⑦段横线处。(不得超过50字)
2.本文第③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④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节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用一句话概括刘老师放风筝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刘老师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为什么“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倒数第二段中的议论句,并指出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上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了。”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去,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蛰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吗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然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我”捅马蜂窝→_______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2.“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父亲的树
  那个与往年没有任何不同的春日,父亲从远在几百里外的故乡赶来看我。父亲老了,他根本记不清楚自 己究竟第几次跟我唠叨家里那棵枣树重新发芽的事了。
  入夜,朦朦胧胧听见小雨点儿拍打窗棂的声音,以及父亲沉郁的鼾声,如同一支古典乐曲,我能记住这棵枣树时,已经五岁了。
  那时的阳光多好啊。深蓝色的瓦屋,赭黄色的矮墙,组成了四四方方的小院,透过树林的间隙可以望见瓦蓝的天、飘逸的云、晶莹的星和微红的日。枣树就长在院子的显眼处,很灵性地撑起一片天空。多年以后 ,父亲每每谈及这些情景总是满脸笑意,总是嗔怪说幼时的我脾气如枣树一样倔。
  树龄跟我一样。父亲说他是在我出生的那天栽下这棵枣树的,很自然地代表他的儿子。父亲还说,小时候他的儿子很壮,刚会爬的日子,在小院里,儿子总爱一步步爬到那棵枣树旁,嘿嘿地用力,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望着一旁的他,哈哈地傻笑。然后,父亲看看又黑又瘦的我不停地叹气:这娃子吃的饭哪儿去了?哪儿像小时候又 白又胖的模样……东拉西扯的闲谈,如散文的方式,只容纳了一种岁月的变幻。
  父亲一停下手中的农活儿,就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烟,悠闲地观望他的枣树。金秋时节,枣树也总是用一树的丰盈回报父亲。这时候父亲的嘴角和皱纹便会漾满一种沉思。
  在父亲悠闲的观望中,枣树一年一年地长大。枣树春意来得迟,院中那我喜欢的泡桐早已绿意满目,影绰着生命明丽澎湃的色彩,它才刚刚令人惊疑地从那似乎枯槁的紫褐色枝端探出一些鹅黄的淡芽。不久,矮矮的枣树便被高高的泡桐遮盖起来。
  还是父亲把所有的泡桐都砍掉了。说不出为什么,心中感到几许淡淡的哀伤。因为我觉得父亲几乎所有的关爱都给了那棵枣树。
  枣树花开花谢,一晃十几年匆匆而过,为了求学我来回漂泊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港口,却很少驻留于家的那个港口。于是,我离枣树越来越远,离父亲越来越远。
  高三那年,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枣树却没有探出鹅黄的淡芽。光秃秃的枝桠刺向天宇,似乎在等待温柔的阳光,等待蛰伏的花期。“实际上它是枯了。”我不屑一顾地说。父亲依旧悠闲地观望着那棵树,舍不得砍去。
  但那年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就在我整理好行囊恨不得一下子飞走时,我听见父亲莫名其妙地叹气:“走吧,走吧,都走吧……”
  我知道父亲又在怀念他的枣树了。可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啊,它的树身还没有我高,一枝延伸成肩,一枝兀立成柱,恰如人的形象,负重与挺拔。多少年,就是这棵树,和我一样吸吮这方天宽的鲜润。走的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对他那“无根”的儿子有一种抛不却割不断的情缘!
  这棵树在唤我回首张望,张望……我揉了揉眼角,有泪。
  其实啊,我才是父亲的枣树 。为了我的成长,父亲给予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日益苍老的父亲总是望着在他的呵护下的枣树能衍生一些青枝绿叶,而我却总是误解着甚至根本不清楚那份关爱,企图去寻找另外的天空。
  注定在这细雨轻敲的夜晚,我寻回了最初的亲情。人是一棵树啊,而我是父亲的树,这棵树是父亲一生最大的付出,我该怎样顺应天地四时长成一个卓然而立的自己呢?又何时才能为我的父亲撑起一片天空作为回报呢?
  我读父亲的树,忽然想起一句话:有一种缘于内心的情感,剥掉生活表层的浮华后,内核会显得更加美丽。那种情感,我们称之为生命与爱的东西,原本就生生不息。
1.从文章看是写父亲的,为什么以“父亲的树”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安排材料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回忆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为什么把所有的泡桐树都砍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有一种缘于内心的情感”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中的树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各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