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小题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写了煮鱼时孩子们的具体表现,不同表现也流露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
态。请根据原文完成下表。(3分)
人物
具体表现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小题3:选文第⑥段画浪线句“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其中“贪婪”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什么意思?( 3 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C.第④段划横线句“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中的“成就”是指父亲给家人买回了鱼。
D.文章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在困境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小题5: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与选文中的“寒冷”一词含义的异同,“温暖”一
词含义的不同。(4分)
解放周末:与《感动中国》相伴了十年,这个节目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敬一丹:就像我在《感动中国》十周年宣传片里所说的,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它是我们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一份最温暖的期盼。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谈《感动中国》十周年
答案

小题1:(2分)煮鱼时候的声音;冬夜厨房里的欢笑声。(答出一点1分)
小题1:(3分)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 “在灶台上做作业”) ;(1分)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目光随着蒸汽升高,(两者有一点即可得分);(1分)因为即将吃鱼,欢乐难抑。(意近即可)(1分)
小题1:(3分) 拟人(1分)我们几个孩子抢着(“贪婪”)吃鱼的情景。(2分)
小题1:C
小题1:“寒冷”的同:两处“寒冷”都有天气冷,气温低的意思,(1分)异:选文中还
指困苦的生活(或困境);(1分)
“温暖”的不同:选文中的“温暖”主要指获得或给予别人关爱时而产生的幸福感、快乐感, (1分),而材料中主要指让人内心充满感动与希望。(1分)
解析

小题1:“歌唱”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
小题1:根据人物的不同动作和神态,来理解人物不同的心理情感,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了解拟人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拟人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小题1:“成就”确切指“温暖的亲情”。
小题1:了解材料与选文的内容,从“寒冷”和“温暖”的表面含义与内涵来进行比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每个人都有酒窝》,完成小题。(10分)
每个人都有酒窝
乔叶
⑴一位远房表嫂很爱笑,一次家族年会,我和她坐在了一起,聊了一会儿,便充分享受了她最近距离的甜美笑容。我发现,她笑并不为什么原因,常常很平淡地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她这么一笑不打紧,就把我们白开水一样的谈话笑成了一杯小酒,显得分外有滋味起来。
⑵回去之后我总是忘不了她的笑容,就琢磨她为什么这么爱笑,想来想去似乎有些明白了:她笑起来颊上有两个小酒窝,这两个小酒窝的绽放使她整个容颜都妩媚起来,活泼起来,灵动起来,——也就是说,酒窝就是她表情中最灿烂最精华的地方,而只有笑才会有酒窝呈现,所以,她才那么爱笑。
⑶酒窝就是她的美。她要把最美的那面让人知道。
 ⑷我突然想,迄今为止对这个世界有益的美容项目也许就是做酒窝了。因有了酒窝,这个世界的微笑肯定多了很多。我甚至又有些天真地想:如果每个人都像表嫂一样如此殷勤地把迷人的笑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真的要醉了。
⑸可那些没有酒窝的人就不微笑了么?
⑹朋友的父亲年过七旬,一生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养昙花。昙花难养是众所周知的,但老人家还是孜孜不倦地养了四十年。他有一本“昙花日记”,哪株苗长了几片叶,哪朵苞预计何时开,日日不少。去年中秋那天,昙花一下子开了九朵,引得报社记者都来作报道,老人很是风光了一把,在报纸上看见他沧桑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亦纯真得如一朵昙花。
⑺他没有酒窝。昙花就是他的酒窝吧?
⑻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一天,偶然听见同事们讨论哪家的酱肉好吃 ,居然走进来兴致勃勃地插话,说自己如何擅做酱肉。“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猪头烧的喷香通透。”许是怕我们不当真,第二天就带来一些让我们尝,味道还真是好极了。
⑼她没有酒窝。酱肉就是她的酒窝吧?
⑽“你怎么能和那么多人成为好朋友?有的人和你差异太大了。”一次,我问一个人缘极好的文学前辈。他笑了笑说:“我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交朋友没有诚意,没有原则,甚至据此断定我是世故玲珑的万金油。对此我没有任何愧疚。和平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大苦深仇,彼此宽容一些,真诚一些,就会看到许多别人的好处,也就会发现许多人都是很可爱很可交的。这样循环往复,交朋友的胃口越来越好,朋友自然越来越多了。”
⑾“别人的好处”,就是别人的酒窝吧?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                  ,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⑿谁都喜欢用这酒窝去盛放美好的事物,谁都愿意让自己最中意最可心的地方成就生命的华美和绚丽。如果你能够敏锐地去发现这些酒窝,真诚地去欣赏这些酒窝,这些酒窝也会为你打开,让你饮酒。喝了这些酒,你就会明白,原来,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用特有的酒窝影射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原来,每一滴酒里都折射着人们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眷恋。
⒀包括你自己。
小题1:本文写的是每个人都有酒窝,简要说说全文围绕“酒窝”的行文思路。(3分)
表嫂爱笑的酒窝→                 →                    →                 
小题2:请赏析第⑻段中划线词的妙处。(2分)
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
小题3:结合选文内容,仿写句子。(2分)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                     ,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小题4:每个人都有“酒窝”,你的“酒窝”是什么?请简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9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 
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分)
小题2:划线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精神食粮”是指                                    
“这”是指                                         
小题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我选(   )句,好处:                                
小题4:从上面的文段中,你看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我有个狠心的亲妈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是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时,常常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管,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以,但要自己争取,即使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我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给我寄了钱,但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我常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截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记录中,曾经有18年以后的复发患者。
  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中另外的意义,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就像我母亲所说的,如果你拒绝化疗的唯一原因是害怕痛苦,那么你以为去周游世界就能真正快乐吗?其实,生命本身就包含着苦难。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
小题1:这篇文章如话家常,娓娓动听,那么它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3分)
小题2:“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2分)
小题3:“我”第一次出差,没带够钱,打电话给母亲要母亲为“我”寄钱,母亲为什么会愤怒责怪“我”,然后又寄钱给“我”?(2分)

小题4:下面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填写于表格下面的横线上。(3分)
语  句
描写方法
人物(母亲)心理活动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B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A
  在母亲的心里,爱“我”胜过爱她自己
 
A                             B                   

小题5:本文中的母亲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父亲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小题6:在“我”病情严重的时候,母亲没有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我”,而是毫不隐瞒地说出了病情的严重,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11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2分)
小题3: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分)
小题4: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那天早上,米妮望着窗外,想看看去工作的小矮人,她在一扇玻璃上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景象。
图画里有美丽的宫殿,银色的塔,塔尖上装了花花绿绿的玻璃,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漂亮。她津津有味地看着,连要***的活都忘了,直到壁炉架上的布谷鸟的自鸣钟敲了十二下。
她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整理床,洗盘子。时间过得太快了,她再也无法干得更快了,当她拿着扫把准备去扫地的时候,已快到了小矮人们回家的时间了。
“我想,”米妮大声说,“今天我就不打扫地毯下面的地了。再者,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有点灰尘也没关系的。”于是她匆匆地跑过去做晚饭,没有去动地毯。
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房子里看起来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他们什么也没说。米妮也没有再想毯子下面的灰尘这回事。直到她上了床,看到星星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她这才想起了地毯下的尘土,因为她好像听到星星们在说:
“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
米妮把脸转向墙,她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就在她的心里,说: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
“我们看到她了!我们看到她了!”所有星星都快乐地叫着。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可是,哦,地毯下躺着十二块闪闪发光的金币,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
小题1:找出选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小题2:米妮心里说了好几遍“地毯下的尘土”,这说明了什么?从中可看出她是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小题3:选段是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米妮的心理活动的?(3分)
小题4:小矮人为什么不把金币直接给米妮,而是把金币放在地毯下?(3分)
小题5:米妮发现地毯下躺着十二块闪闪发光的金币,你觉得偶然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