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栽下永不枯萎的树尤今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栽下永不枯萎的树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小题1:“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⑴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⑵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小题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 “栽下永不枯萎的树”为题?(4分)
小题4:结合文章说说“我”是如何喜爱上“书”的?并具体说说对你的阅读习惯影响最深的人。(5分)
答案

小题1:①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②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③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每点1分)  
小题1:⑴运用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母亲对读书的痴迷(1分)。⑵运用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学生时代的我欲买一本书而不得的失落和心痛,表达了我对书的钟爱(意对即可,1分)。
小题1:运用比喻(1分),表达了“我”通过自己的影响,让读书成为女儿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成为生存之需求,继而快乐其生命,润泽其生命(意对即可,1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中心(1分);与结尾呼应(1分)。
小题1:母亲对书的痴迷影响了我,使喜爱上了书(1分);对我的阅读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的语文老师(1分),她告诉我读书就像吃饭不可或缺,她指导我如何阅读名著,并给我列了许多书目,让我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在她的引导下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3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读书的益处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理解文章标题,一般从结构、内容上来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我是如何喜欢上“书”的,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影响最深的人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栽下永不枯萎的树尤今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名著阅读(8分)
(A)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啊!”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了起来。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B)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小题1:两个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4分)
小题2:《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
或事例。(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15分)
洪烛
①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②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师做学徒、逃课、 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看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既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袁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③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④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已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小题1:第②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4分)
小题2:高尔基是如何落魄的?我又是怎样的落魄的?(4分)
小题3:“伤口总会结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一句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回忆我的文学父亲”为题,形象地说明了文学对我的影响之大,这位“精神上的父亲”陪伴我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童年,给了我人生路上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B.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更容易使人理解与想象高尔基的童年生活
C.“我”小时侯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知足了,这是因为“我”可以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
D.“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说的是作者崇拜高尔基,并见到了高尔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8分)
米开朗琪罗独自一人带着几个小工;但这更大的困难并未使他胆怯,反而让他扩大计划,决定不像原定的那样画拱顶,而且四周的墙壁也给画上。
1508 年 5 月 10 日,巨大的工程开工了。阴暗的年月,  ---是他整个一生中最阴暗但却最伟大的几年!这是传奇式的米开朗琪罗,是西斯廷大教堂的英雄,他那伟大的形象已被而且应该被铭刻在人类的记之中。
他痛苦不堪。他当时的那些信证明了他的极大的沮丧,即使他那神圣的思想也无法使他得以摆脱:
“我的精神处于极大的颓丧之中:已经都一年了,我没拿到教皇的一分钱;我没向他提出任何要求,因为我的活计进展不快,所以觉得不配得到什么报酬.这是因为这活计太难了,而且也根本不是我的专长.因此,我是在白白地浪费时间。愿上帝保佑我!”
他刚一完成 《 大洪水 》 ,该作便开始发霉了:你都无法辨认各个人物的相貌了。他拒绝继续干下去。但教皇不允许有任何借口。他只好又干起来。
除了本身的疲劳及烦躁而外,他的家人又跑来添乱。全家人都靠他养活,拼命地盘剥他,压榨他。他父亲老是一个劲地哀叹没有钱了。他只好花费时间去让父亲振作起精神来,而他自己则已是不堪重负了。
小题1:尤利乌斯二世强迫米开朗琪罗做什么?怎样理解“阴暗的年月, ---是他整个一生中最阴暗但却最伟大的几年”?
小题2:《名人传》还有一个名字是《英雄传记》,说说这几个英雄令人敬仰的是什么?你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14分)
这一天他去银行。从7年前开始,每月的这一天去银行成了风雨无阻的事:他去还房贷。
每还一次,他会松一口气。30年的还款周期,每次想到这儿,他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老头的样子:头发花白,佝偻着背,如同现在的父亲。其实,是他自己的缩影。
有时他也茫然,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过,他不会在茫然里陷太久,他得清醒地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是承上启下的自己。
虽说在城里有了房子,但父母至今没来过。父母说城里太干净住不惯,又说庄稼离不得人。
他知道这些都是父母不让他难堪的借口,父母怕给他增加负担,甚至拦着他回家过年。
这一天他从银行回来,门卫抽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递给他。他在汇款人处看见了父亲的名字,一笔近5万元的汇款把他吓着了,这笔钱从哪里来的?
他打开了信,父亲在信上说,这点儿钱差不多就是他和母亲一辈子的积蓄了,当初没给,不是舍不得,而是想让他知道白手起家的不易。现在给他,是想减轻他的负担,别忘了20年前的理想!
20年前的什么理想?他有点记不起来了。不过,父亲提醒了他。
那是两张方格纸,他一眼认出来那是他高一时写的作文。语文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隐约记得穿着白衬衣的老师慷慨激昂地说,这一堂作文课的题目是《给20年后的世界写一封信》,告诉世界,你们是独特的!
这两张纸是从作文本上剪下来的,20年过去了,一点也没有发黄。
作文是这样写的:
20年后的我,我要告诉世界,我将远离以下事情:面朝黄土背朝天;砍柴挑水;赶着母猪去配种,背着小猪沿街叫卖;孩子不长个子给红椿树喂饭,念叨什么你长高我长长;喝完中药把药渣倒在地上用脚踩,说什么这样也可以治病……
20年后的我,我要告诉世界:我结婚啦,有孩子啦。贫穷的乡村已经远去,甚至看不见它的背影。我要告诉孩子我没有玩具的童年,告诉孩子我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也许,那一路我会哭泣,我会绝望,但到那时,都成了光辉历程。
20年后的我,我会写一本书,我要告诉世界很多……
父亲在作文的第一自然段后面写着:你真的做到了。这些事我和***还在继续,日子得过啊。***用红椿树喂饭,让你个子长高点;你喝完的药渣***用脚踩,这不是迷信,就是心里盼着哪怕自己病,也不让你病。
父亲在第二自然段后面写着:一个农村娃能够进城很不容易,给小娃讲故事时也要讲一下我和***,就像电视上说的,我们是你的坚强后盾。第三自然段后面写着:你说话得算话呀,那时老师就夸你作文好,你得继续写。父母看见儿女好,还想着更好,原来,很多人在奔赴理想的路上,不知不觉抛弃了父母,但父母都是那么开心、那么得意……
(选目《青年文摘》2011年第22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结合语境谈谈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4分)
小题3:关于本文,有人建议用“一封写给世界的老信”做标题,有人建议用“父与子”做标题,你认为哪一个合适?清说出两点理由、(2分)
小题4:文中的作文里,多次出现“我要告诉世界”这句话,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语言特点,并谈谈表现出了当时“我”怎样的性格。(3分)
小题5:请结合全文,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含义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5分)
路,在没路的地方有个喜爱摄影的朋友,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的令人击节称奇。面对他的一叠叠获奖证书和一尊尊艺术摄影大赛的奖杯,作为他的朋友,我们讨论过好多次。有人说,是他的相机好;有人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深;也有人说,是他的运气好。那么十几个风景名胜区,还不整天都是游人如蚁?但有的人运气不好,要么去晚了,或者是去早了,总之与自己所需要的景物总是失之交臂。就像登泰山看日出,有的人去了,但偏偏赶上了阴雨天;有的人去了,却恰恰遇上了大雾天。但我们这位朋友总是运气好,他要拍摄蓝天,就有片片白云;他要拍摄秋色,就有树树红叶……
我们羡慕地说:“拍摄照片,你相机好,运气也好,所以你的摄影作品好。”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拍摄作品,跟运气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他神秘一笑,“下次外出拍摄,我带你们一块去。”
不久,我们果然就有了一次共同外出游历的机会。在那里,我们一群人生怕错过了一个风景点,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但那位搞摄影的朋友却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根本不怎么理睬那些导游小姐们,只是和一群坐在景区山脚下的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当我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景区的导游就要登山时,他笑着跑过来了,高兴地举着一张画满点点线线的纸说:“想拍摄最美照片的可以跟我走!”
我们都诧异地说:“怎么能跟你走?那些最美的地方不是一个一个的风景点吗?不去风景点,哪里才能拍摄到最美的风光照片呢?”
他笑了说:“大家都去的地方,哪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呢?最好的风景,就在那些人迹罕至处啊!”有人低声嘀咕着问他:“你要去的地方有路吗?”
“路?”他朗声大笑说,“有路的地方我从来不去!”
“你要去的地方危险吗?”又有人嘀咕着问他说。他笑了说:“当然危险了,不危险怎么能有出人意料的风景呢?”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他仿佛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情来,迈步走到我的面前,然后把挂在他脖子上的数码相机取下来挂到我的脖子上,把我那台老掉牙的相机挂到他的胸前挥了挥手说:“朋友们,看我们谁能拍摄到最美的作品!”然后就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离开我们和导游走了。
两天后,在景区山脚下的宾馆里,当我们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都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连这个景区的所有导游和经理都难以置信:自己的景区难道还有如此秀美的风光?
在大家的一片惊奇和啧啧称赞里,朋友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我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是啊,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在人生的旅游图上,有多少人是敢于跳出人生的固定路线,而给自己的人生另辟蹊径的?我们都是循着前人的脚印走,看前人欣赏过的一个个人生景色,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与众不同的况味呢?
要使我们人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风景,就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旅程。人生常常是这样                                        !
(选自《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作者:李雪峰)
小题1: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们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表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2)
时间
我们
朋友
刚到景点时
(1)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的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
游览景点时
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
(2)               
游览归来时
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
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小题2:文章结尾句划线的“这样”指什么?请你在横线上补写所指的内容,说说你的人生感言。(3分)
小题3: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与下列课文哪一篇相似?并说明其相似之处(说明一点即可)。(3分)
A.《吆喝》B.《春酒》C.《走一步,再走一步》D.《济南的冬天》
(1)相似的课文(填字母):         
(2)相似之处:                                                   
小题4:学贵质疑。读完了文章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标题“路,在没路的地方”是否自相矛盾,假如你是作者李雪峰,你将如何解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