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来说已是最大的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②她是我的同学李伟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倒水,稍有空闲,我们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传递新闻。我记得其中一条是:“李伟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③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
④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鹤立鸡群”,我们用幼稚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的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
⑤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说:“我倒水时你们猜李伟的妈妈说什么?”不等我们猜,她就告诉我们,“李伟的妈妈说‘谢谢’。”
⑥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丁点儿小事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啊﹗
⑦醒过神儿来,女生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是呀,我听见了,;李伟的妈妈说:‘谢谢’。”这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因为激动面色红润起来,害羞的样子。
⑧轮到我了,我竟有点儿心跳,李伟的妈妈面前的水杯已满,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倒了一点儿,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脸红着摇头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⑨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伟成了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她的家庭应该怎样幸福啊。
⑩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都已过了30岁,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这样,在异地他乡突然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同学的母亲,但我知道从那时开始,他们和我一样,学着使用那个词汇。词汇是有温度的。
小题1:请根据本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下列序号中用“‖”给文章分层。(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小题2:“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小题3: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是 。(1分)第④段中提到了“风度”一词,前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个词?(2分)
小题4:李伟的妈妈的一个词“谢谢”,为什么让几女生脸红?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分)
小题5:你还能写出哪些有温度的词汇呢?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
答案
小题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分)
小题2:比喻,形象具体地表现了30多岁的“我”每天生活忙碌的特点。(3分)
小题3:给她倒开水(1分)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2分)
小题4:这个词新鲜、温暖;从此我们学着使用那个词汇。(3分)
小题5:一路顺风 、欢迎光临、对不起、请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根据本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给文章分层,第1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二十年前。第2——9段详细写了二十年前的事情。第10段时间又回到了二十年后,也就是现在。
点评: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表现的先后顺序,它体现着作者文思展开的步骤,文章的层次通常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除此之外,常见的方法有根据材料的内容分类,按类分层;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按地点、场合的变化分层;按不同的人或物分层等等。本题主要是按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来分层,一个很明显的时间标志就是“二十年的时间”。
小题2:试题分析:“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比喻,而且是明喻。将“我的忙碌状态”比作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我”生活的忙碌状态。
点评: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小题3:试题分析:“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倒水……”,从这句话和后面的叙述来看,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是给她倒开水。“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我们用幼稚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的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这段话体现了“风度”一词,即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例如本题中要求筛选出“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和体现“风度”一词的语句,这就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小题4:试题分析:(1)“……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丁点儿小事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啊”,正因为李伟妈妈一个新鲜而温暖的“谢谢”,让几女生脸红。(2)“……但我知道从那时开始,他们和我一样,学着使用那个词汇。词汇是有温度的”,这就是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的影响。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例如本题中要求筛选出“我们一群女生脸红的原因”和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的影响,这个在文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重要的是要能抓住关键词。
小题5:试题分析:“有温度的词汇” 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指的是那些能触动的人的心灵,让人感到温馨、舒服的词汇。生活中,像这样的“有温度的词汇”还真不少,例如:谢谢、对不起、欢迎,等等。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有温度的词汇”,通过阅读文章,一个“谢谢”是有温度的词汇,推而广之,生活中的礼貌用语都可以算作有温度的词汇,进而也应该理解到,那些使人感到舒服、温暖的词汇都可以算作有温度的词汇。
核心考点
试题【有温度的词汇(15分)①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来说已是最大的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仿佛】;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寒夜有灯苦读书 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 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小题1: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一是指 。(2分)
小题2: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时段 内容 | 读小学时 | 读初三 | 参加工作 |
写“我”苦读的句子 | | | |
小题4: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3分)
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小题5: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
小题6: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7: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3分)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 包利民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白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
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
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
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
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3期)
小题1:本文在交代典型事例时,也写出了“我”感情的发展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4分)
典型事例 | 两次被娘重打 | 娘一见到“我”就哭 | 上高三时,娘给“我”送钱 | 听完老村长对娘的过去的讲述 |
“我”的感情 | | | | |
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看似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小题4:“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5:链接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链接材料:55岁的陈玉蓉是武汉乡办企业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叶海斌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了拯救儿子,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然而,就在肝移植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从此,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
我的感悟:
一只海鸠妈妈 朱芳
①那是在远离俄勒冈州海岸一个叫三拱岩的海鸟聚居地。我和同伴攀爬上一块巨石的顶部。在这坑坑洼洼的岩脊一侧栖息着成千上百只海鸠。它们密密麻麻的几乎覆盖了整块岩石。我们蹑手蹑脚地企图靠近它们的领地,很快就被警惕性颇高的海鸠识破了。“呼啦啦”一声响,一大片海鸠飞了起来。
②然而在岩石的边际,有那么两只海鸠,尽管惊恐不已,却依然不情愿离开它们的爱子。它们的嘴紧张的张开,褐色的眼里充满了恐慌,绷紧的身上一对翅膀向外张开,摆出了随时准备飞离的架势。在一只拱起的翅膀下露出了一对移动着的黑色小爪子。这两只海鸠妈妈显然比其他的海鸠妈妈更有母爱。面对着两个庞然大物步步逼近它们的巢穴,却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
③终于其中的一只海鸠妈妈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恐惧,“呼”的一声飞起,它身下的鸟蛋旋转了一圈,向着岩石的低洼地滚去,眼看着就要跌落到悬崖下了,这时,另外一只剩下的海鸠冲过来,将鸟蛋归拢到自己的身下。
④此时整片光秃秃的岩石上,只剩下它这只成年的海鸠。面对着越来越靠近的两个陌生人和一支离它咫尺的不停咔嚓咔嚓作响的黑色照相机,它眼神里的恐惧似乎到了极限。这个时候,另外一只被母亲丢弃的幼雏摇摇摆摆的朝它奔了过来,似乎想寻求保护,海鸠妈妈没有丝毫的犹豫,它伸出翅膀一把将小海鸠塞到自己孩子的那一侧。
⑤我对这只海鸠不禁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我四肢着地,匍匐向前,这下我的手指离它只有3英尺了,我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整个身体都在颤抖,眼睛里流露出了绝望的光。它扭头看向身后的悬崖,看得出内心再一次激烈的挣扎着,只要轻轻的一拍翅,它就有逃生的希望。我停下来,静待着它的行动,可它很快就将头扭回,又用长长尖尖的嘴和我对峙。
⑥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我用双手像捧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这个“伟大的母亲”。它那颤抖不停的身体,惊恐万分的眼神在我轻柔的抚摸中逐渐的平息了下来。这种长期生活在海边悬沿上远离人类的野生鸟类,此刻竟能安详的在我的手中扭着它的脑袋,放松的左右环顾了,只是它的翅膀依然紧紧的拢着,护着下面藏着的一个蛋和两只幼仔。
⑦当我和同伴准备离去的时候,一大群海鸠在我们头顶的上空欢快的鸣叫着,仿佛在庆祝它们的转危为安。我默默地望着它们的身影,脑子里浮现的那只海鸠。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能够俘获它,它已经用强烈的母爱将我们俘虏了。
(选自《青年文摘》)
小题1:文章交代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小题2:作者描写海鸠的动作很逼真,请找出两句。(2分)
小题3:随着我的慢慢靠近,海鸠的眼神发生不同变化,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4分)
我的行动 | 海鸠的眼神 |
我和同伴攀爬上一块巨石的顶部,蹑手蹑脚地企图靠近它们的领地 | |
越来越靠近,黑色照相机离它咫尺不停咔嚓咔嚓作响 | |
我四肢着地,匍匐向前,手指离它只有3英尺 | |
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用双手像捧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这个“伟大的母亲”, 轻柔的抚摸。 | |
(1)这时,另外一只剩下的海鸠冲(飞)过来,将鸟蛋归拢到自己的身下。
(2)我伸出手,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一只手,然后我用双手像捧(抓)鸽子一样慢慢的捧住(抓住)这个“伟大的母亲”。
小题5:根据你对第⑦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俘获”与“俘虏”的理解,分别用另外一个词语代替它们,但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2分)
俘获: 俘虏:
小题6:文章一共写了两只海鸠妈妈,可是题目为什么叫“一只海鸠妈妈”? (3分)
小题7:简要回答你读过选文后的感悟(不少于20字)。(4分)
骗来的“煎饼果子” 朱砂
电脑的突然白屏,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定了定神他才发现,该续费了。
虽然已经掏好几回了,可他的手还是忍不住伸进了衣兜,没有,连个钢崩也没有。扭头瞅瞅,旁边的机子上,有人在玩“传奇”,有人在玩“卡丁车”,不远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趴在桌上睡得正香,一条细软绵长的水线从那少年的嘴角悄然滑出……
走出网吧,天已大亮,站在台阶上伸了个懒腰,不远处阵阵炸油条的香味儿刺激着他的神经。
他想回家,又有些不甘。原本,向妈妈要的20块钱是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的,结果到了网吧玩儿起来就忘了,并且,这一忘不要紧,竟然过了夜。
这会儿回家,肯定挨打。他摸了摸脑袋,想,反正是挨一顿打,干脆再多玩会儿好了,省得回家挨了打还得没完没了的练那个破小提琴。沿着宽宽的护城河,他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
护城河堤是个早市,每天从早晨5点到10点,商贩云集,人来人往。
正走着,忽然,桥头上一个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七八十岁的样子,穿一身破烂的衣服,跪坐在地上,不停地向路人磕着头。陆陆续续的,有人向老人身前的茶缸里投下一枚硬币或是一张纸票。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
十分钟后,当他再次出现在桥头时,他的身前多了一片白色的文字,大意是:父亲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母亲一病不起,家里没了收入,他要上学云云。
虽然这套行骗的伎俩并不高明,可还是有善良的路人在他跪着的身体前投下了大大小小的钱币。瞅着眼前渐渐笼起的“碎币山”,他的心乐开了花。他沾沾自喜地盘算着,等收了市就拿这些钱到街上大吃一顿,然后回网吧重新投入战斗。
思绪正游走着,忽然,一阵奇香飘进鼻子,天哪,一袋“煎饼果子”!那种香将他的食欲瞬间勾起,他顾不上说谢谢,抄起塑料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慢着点,别噎着!”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随即一瓶矿泉水递到了手边。
他浑身打了个冷颤,那声音,天哪,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一张笑脸映入眼帘。他的呼吸,忽然就有了片刻的凝窒。
他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自作聪明地选择了城市最边缘的网吧,然而他却忘记了,班主任的娘家就在郊区。
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
他直愣愣地跪在那里,下意识地掐了一下胳膊,疼,不是在做梦。
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
抹了一把脸,他用脚踏乱了身前的粉笔字,然后捡起地上钱,几步走到乞讨老人身边,把钱放进了老人的茶缸,在老人诧异的目光下,离开。
那天之后,他再也没踏近网吧半步。
那个矿泉水瓶子,他一直珍藏着,在他心里,那个夏天,老师给他的,不是一瓶水,而是,一瓶爱。
(选自《文苑 》2010年2期)
小题1:请你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少年用向妈妈要的20块钱上了一夜网→ → →少年把讨来的钱都送给了乞讨老人,从此没也没踏进网吧半步。
小题2:第二段划线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作者写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2分)
小题3:“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一句中的“大胆的想法” 是指什么?(3分)
小题4:“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说说班主任用什么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2分)
小题5:“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一句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眼里,一片濡湿”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6: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3分)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6分)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人们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能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但反复测量走过的路,回想路上的种种,王一民也觉得,“我们的旅行几乎是个奇迹”。
⑧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⑨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选自《读者》2010年第18期 )
小题1:细读第⑤段,你认为王一民母子的这次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好还是“夕阳中的微笑”更好,请写出你的理由。(3分)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6分)
(1)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3分)
(2)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3分)
小题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⑨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写出你的看法。
最新试题
- 1火灾自救是我们的基本生存技能。下列火灾自救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躲在桌子下B.使用灭火器灭火 C.尽快呼救
- 2下列物质能跟镁反应并生成氢气的是( )A.甲酸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氯化铵溶液D.碳酸钠溶液
- 3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若只用一个弹簧秤拉,且要产生相同的
- 4细胞虽具有多样性,但却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它们都有[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细胞膜、细胞质、储存
- 5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扭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①针砭时弊,
- 6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______.
- 7(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主要步骤如下:A.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 10 ----Who’s the little baby in the photo,Susan? ---It’s me ,
热门考点
- 1偏二甲肼(C2H8N2)是神州八号火箭发动机燃料,燃烧时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 2N2O
- 2化简:(1)5m-7n-8p+5n-9m-p;(2)(5x2y-7xy2)-(xy2-3x2y);(3)3(-3a2-2
- 3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苯的同系物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甲烷和Cl2的反应
- 4 下列有关叙述,不能确定学校具体位置的是(■).A.在虹桥镇B.在光明路C.在医院的东面D.在小明家北偏东39°27′,
- 5列方程解应用题:某校师生积极响应为玉树灾区献爱心的号召,纷纷开展捐款捐物活动,七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捐款总额为1200元.下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
- 7对下列实验事故或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当有大量氯气泄漏时,人应沿顺风方向疏散B.金属钠意外着火时,应用干
- 8The American newspaper has been around for about three hundr
- 9某水库水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雨的影响,对这个水库5月份到10月份的水位进行统计得到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则该地区降雨最
- 10如图3-7-7所示,浸在水的小球的密度小于水中的密度,固定在轻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当整个系统自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