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把世界搬回我的小山村(文/小黑)小时候,虽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我的家里很穷,比村子里任何一户都要穷。但是,父母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把世界搬回我的小山村(文/小黑)
小时候,虽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我的家里很穷,比村子里任何一户都要穷。但是,父母好像都对此并不在意。
家里虽然很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出的人回来,总会带礼物。
我上初中时,二姐要到北京去读大学了,我和爸爸到县城的火车站送她。我摸着锈迹斑斑的绿色火车皮,对二姐羡慕得不得了。放寒假时,姐姐从北京回来了,带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一兜一兜,花花绿绿,箱子被撑得鼓鼓囊囊。真难以想象她背着它们上公交,下地铁,坐火车,甚至要在雪野中步行,才回到我们这个贫寒的家。
二姐带回家的有糖炒板栗,用牛皮纸袋子兜着。在我们的小县城,我从来没有见过巧克力,我们那个时候都吃那种透明的水果糖,像玻璃一样硬,又甜得要死。巧克力不用费力嚼,就融化在嘴里了。那时我连县城也还没有独自去过,身上的零花钱最多只有十块。此外二姐还带过徐福记的萨其马,稻香村的糕点,童话书《小王子》和小说。从二姐带回来的这些东西中,我幻想着遥远的北京。北京应该很大吧,我想她肯定想把它搬回我们的小山村,让我们都看一看。
三年后,三姐也去北京读书了。假期她们两个搭伴回来,带的东西就更多了。有一年,三姐拖着一个大皮箱回来了。妈妈打开箱子一看,哇,全是北京烤鸭。数了数,竟然有十只!那年过年,远近的亲戚都收到了三姐带回来的烤鸭。
三姐还会带画和剪纸回来,都是她自己空闲时画的和剪的。我和妈妈把她的画和剪纸贴在墙上、窗户上、院子里的树上,有时还贴到别人的家里。见到的人都夸:三妞的手真巧啊!
又过了几年,我也要离开家乡外出读书了。我没有去北京,去了四川。第一个寒假回家,我买了一大包四川特色的牛肉干,千里迢迢,背回家去,结果却遭到了冷落。我家的大部分成员已经习惯吃素了,只有我和二姐很高兴,装作无奈的样子,把那些肉干全部消灭了。
暑假时,我买青枣回去。买的时候脆生生、绿油油,我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码在鞋盒子里,小心翼翼拖上火车。到家后依然发现,它们早在途中挤烂、变质了。
我还带过柚子回家。装在包里,包被撑得鼓鼓囊囊。爸爸从来没见过柚子,他很高兴地把它的皮去掉,结果发现,果肉里都是硕大的种子,果肉倒只有那么一点点。姐姐说你不会挑柚子啊?我说,这还是我第一次吃柚子呢。
有一年冬天,学校的门口开始卖保暖内衣。以前我们在家都只穿秋衣秋裤,薄薄的,我想保暖内衣肯定很暖和,于是买了两套,带回去给爸妈。妈妈看着我带回的“新鲜货”发愁:你买这个干啥啊?我把它拿给你姨穿吧。想一想,又改变了主意:还是拿给你舅妈穿吧。过了一天她又变了:看着挺好的,拿给你姑姑穿吧,就说是外甥女买的。两天之内,妈妈把亲戚们都念叨了一遍。
我去西昌玩,带荞麦茶回去,没有人喝,一直放在柜子被遗忘的角落,最后被灰尘覆盖。我从青海带奶酪回去,大家都说真膻就丢掉了。我从西藏带藏茶回去,爸爸说味道还可以,可是再也没有动过第二次。我从珠海带榴莲糖回去,所有的人都说,真是哩,没有见过榴莲,怎么那么臭啊,连糖都那么臭。我还带过鱼肝油、膏药、芒果,带过菠萝蜜鼓鼓的种子。那么多的东西,他们见都没有见过,我要把它们带到他们面前,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多么的宽广和丰富。
其实这个带礼物的习惯,我们可能都是从爸爸那儿“继承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去一次县城很不容易,如果爸爸去了县城,回来一定会带一些吃的给我们。
又到了快要回家的时候。我怀里揣着钱在街上走,很多的钱,因为我已经工作了。一边走一边琢磨带些什么东西回去。可是,每一次我伸出手去,都会疑惑,这是他们需要的吗?
是啊,他们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他们的生活那么简单而朴素。原来,我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是我也渐渐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
(选自《羊城晚报》2012年8月4日)
小题1:“带礼物的习惯”是一种“继承”,说说具体体现在文章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详叙二姐、三姐和“我”从外地带回村庄的各种东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又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村庄外出的人,回来都会带东西;②我与两个姐姐从外面回来,一定也带回各种东西。
小题2:详叙三姐妹从外地回来,一定也带回各种东西,从侧面反映出村庄贫穷,物资缺乏,(1分)也表现了走出村庄的人希望把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带回家乡,(1分)让亲人开开眼界的热切心情。(1分)
小题3: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想让亲人们了解世界的美好愿望,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1分)因为亲人们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并不热衷于了解世界。(1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无论亲人们对待外面世界是怎样的态度,(1分)都不能改变作者对家乡深沉而真挚的爱。(1分)
小题4:句中“码”“拖”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形象生动。(1分)“码”字表现了“我”细心放置青枣之情状;(1分)“拖”字则表现了“我”带回的青枣之多、之重,生怕被弄坏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文章的第3小节“外出的人回来,总会带礼物”这一内容概括出“带礼物的习惯”是一种“继承”的第一个具体体现。根据文章的第4—12小节“二姐、三姐以及我外出上学给家人带礼物”这一内容概括出“带礼物的习惯”是一种“继承”的第二个具体体现。
小题2:从文章中的内容可以感觉到,村里人对于我们三姐妹带回的东西感到很稀奇,其实这些东西在城市居民来看是很平常的事,作者这样写,目的是表现家乡的贫穷,同时也能表现出对家乡的一种特殊的情感。
小题3:“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表现出“作者想让亲人们了解世界的美好愿望,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表现出“无论亲人们对待外面世界是怎样的态度,都不能改变作者对家乡深沉而真挚的爱”。
小题4:为了表现出作者想把外面的世界带回家的神圣的想法,作者运用了几个较为传神的动词,如“码、拖”等。一个“码”字表现了“我”细心放置青枣之情状;一个“拖”字则表现了“我”带回的青枣之多、之重,生怕被弄坏的心理。
点评:阅读本篇文章,关键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把世界搬回我的小山村(文/小黑)小时候,虽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我的家里很穷,比村子里任何一户都要穷。但是,父母好】;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小题1: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的方面。(1分)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什么?(1分)
小题3:联系选文内容,概括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主要成果有哪些?(3分) 
小题4:第①段划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加点词“钻探”改成“研究”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5: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但却在文中提到“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I3分)
献你一束花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 了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 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 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那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 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 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 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 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 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被比失败的包 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 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 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⑤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 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僮,她茫然了。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⑥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 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 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⑦“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⑧“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⑨“我是失败者。”
⑩“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 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1]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 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12]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小题1:第②段中划线的“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反映出“她”内心            的心理。(2分)
小题2:第④段的“插叙”有何作用?(2分)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小题4:“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3分)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失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11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12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13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14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15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小题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   人称的口吻,按   顺序,主要运用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填2至4字)这件事。(5分)
小题2:第13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小题3:第15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3分)
小题4: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2分)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2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小题1:“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        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                 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         。(4分)
小题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2分)
                                                                  
小题3:“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小题4: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少年。(2分)
小题5:对于文中孩子们的偷豆行为,你如何认识?作者写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母亲的眼泪》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4分)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且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小题1: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小题2: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            顺序叙述的,母亲的三次流泪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3:“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3分)
                                                   
小题4: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