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
题目
题型:河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在他们心里会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别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也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对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大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
  这当然不只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应有之义务。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1.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本文就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有感而发的。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处分别提及,但在文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文章开头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辨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请你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事实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2.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举例论证。
3.由寓言引出下文的议论(或论题);结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寓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4.“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春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就如偏僻山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给人的意象却是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不要以为意象中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不是的.能够形成这种意象,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的.
  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就是煎熬.于是,可以说,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玩虚假的游戏,以此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大约是在五年前,我的坚信开始动摇.我开始强烈地怀疑自己.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
  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来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和艺术标准,但我却不可拿自己的经验与标准当作正确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事实上,偏偏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嫉恶如仇.
  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渴望知春.
  那一天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依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有说不出的洗炼与明亮.好东西往往就是有气魄,就是要这样打动人心.我心一动,便有了心得: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人!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
  比如我不看电视,可我不能否定电视,因为我的父母就看;我受不了商家大放流行歌曲,可许多顾客就是被这”热闹“吸引过来的.这就是说,观念的不同并非恶,价值的不同也并非恶,个人本性的不同更不是恶.因此,我何以动辄”嫉恶如仇“呢?
  别的艺术家追求什么理想或者什么名利,其作品使用什么形式,在这这里,可以不喜欢,可以进行学术品评,也可以置之不理调头走开,但是,我应该怀有善意的尊重.不是说一定要尊重我不喜欢的作品,而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选择的权利.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知春了.那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境界,在现实生活里,大概就是要修养出一种善意的豁达与宽容来吧.修养善意的豁达与宽容,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以我愚钝的资质,悟也用了十余年,想要修养成为人生的态度,还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年的煎熬了.
  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的难得啊.(池莉《熬至滴水成珠》,有删改)
1.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人生的春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_______________  → 强烈的怀疑自己  → __________________
算是知春     →________________  → 真正的知春
3.文中两次出现”嫉恶如仇“,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物象(见画线部分),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两句话中的”熬“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1)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依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
(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济南的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探究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在下面.(不要超出所给字格)(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梁启超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
  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根据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举了“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来,“天地间第一等人”是什么样的人?请从生活中再举一个例子并加以点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住宿生洗衣调查……这是华师附中高一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调查。这些调查报告得出的许多关注生活、结合实际的结论,学校准备在校园网上公布,更好地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后勤管理等工作。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成长。通常而言,教育考评的传统方式就是让成绩和升学率说话,这种做法没有错,可是,当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围绕着功名利禄,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精神幸福成为奢侈品时,就不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了。
  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到他们的远景发展、精神发展和快乐程度。如果因为学习让学生成了书呆子,成绩好了,心态差了;能力强了,快乐少了,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健康和谐的教育。因此,就像华师附中的学生可以将快乐指数纳入课堂调查,将精神幸福指数作为学校改进教学质量、后勤管理的一个标准,让学生们为教育行为打分,就能够有效调动老师们注重发展学生精神成长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商,智商得到了较好发展的同时,情商也能得到较好发展,未来人才的终身教育才能形成和谐状态。
  现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冲突随着未成年人权利意识的增强而增加,但社会仍把关注点放在加强理解与交流这一层面上,没有把未成年人权利上升到人权高度,进而加强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将孩子的精神幸福指数作为教育内容,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角度上讲,是法治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法律尊严,能更好地落实依法执教。
1.此文内容旨在提醒公众要关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让学生成了书呆子,成绩好了,心态差了。
B.孩子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远比智商重要。
C.现在的传统教育都围绕着功名利禄,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精神幸福成为奢侈品。
D.现在,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冲突日渐增加,导致自***率呈上升趋势。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恪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有可能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在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也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有时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老鼠,其貌丑,其性戾,为所恶。但它千百年来,在被追***的厄运中反而存活,其数量惊人。
  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了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⑥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总之,只要我们做到了上述两点,就能够把弱点变为强点。
1、第⑥自然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弱点。弱点大都是一个人心理性恪上的不足。
B、弱点是可以转化为强点的。但不是任何人身上的弱点都能转化为强点。
C、一个如果一味地坚守自己的弱点,弱点就有可能变成缺点。
D、珍惜弱点就要正视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动利用。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列举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弱点也可以变成强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
  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
  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题型:北京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怎样做到“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