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读《让心灵站立》,回答下列题。让心灵站立  ①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有一天,他被召到皇宫去为国王看病。“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读《让心灵站立》,回答下列题。让心灵站立

  ①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有一天,他被召到皇宫去为国王看病。“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②在我们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帽,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在你心里一个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正是科赫这种在权势面前坚持让心灵站立的精神,使他赢得了我们持久的尊敬。     
  ③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在权势面前如此,在别的什么比如金钱、荣誉等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最终的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④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打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打卦、时刻准备让自己的心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以坚守自己灵魂的是非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不会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它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存在着。     
  ⑤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悬崖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那些生活在平地里的树所具备的。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么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好有坏,能力也有大有小,希望每个人都发出一样的光、散出一样的热是不现实的。但是让自己的心灵站立,以一片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达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叙事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让心灵站立”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让心灵站立,以一片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人生目标。  
2.对比论证,有力地强调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  
3.引出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4.博大的胸怀,充足的底气。  
核心考点
试题【读《让心灵站立》,回答下列题。让心灵站立  ①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有一天,他被召到皇宫去为国王看病。“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现。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作为学生,就________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 ____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什么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己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多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日:“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项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⑨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打铁先得本身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例谈谈你所藐视的人(或物或事),并简要说说你能够藐视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俞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下列词语。    
(1)层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骈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选自《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用这两句话分别是为了说明: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列举几个事例驳斥了的呼声,然后列举两等苦人,再从__________个方面证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在本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呜?”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
赵  州 
  ①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       
  ②管仲的名言竞成了不讲文明的挡箭牌。事实上,有很多例子证明,不必一定“仓廪实”,人们就可以“知礼节”。比如,二战后德国一片废墟,国家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没有暖气。于是,大家上山砍柴用来烧火取暖做饭。有人提议保护小树并做上记号,不要砍。结果.虽然没有人监督,做了记号的小树都留了下来。按道理,人都快冻死饿坏了,还管什么小树大树,烧了再说吧。可是德国人没有。在德 国街头,有时也会发现乞讨者。他们往往不是简单伸手讨要。笔者在德国曾见到这样的  乞讨者,他们在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请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电话,我会在您过生日的时候送来祝福的。”这些做法似乎都证明了,不一定衣食足也可以知礼节吧? 
  ③当下中国,从整体看来,人均国民年收入已超过一千美元,不少人的“仓廪”更是明显超过殷实阶段,但却常常让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开着豪华的车,着喇叭抢行人的先行权;西装革履衣着光鲜,闯红灯无所顾忌;吃着山珍海味,对着服务员劈头盖脸大声喝叫;出国旅行时常把随地吐痰这样的陋习带出国门。这样的情形,怕不在少数吧。管子的话,放在眼下的中国,不知道会不会改成“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了。      
  ④可见,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⑤德国人那种做法,当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仓廪实的基础,但根本还是来自长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自律、秩序等优良价值观的教育,早在17世纪普鲁士王朝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代代相传,进入了国民的血脉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国国民习惯的一部分。歌德当年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⑥笔者认为,管子的话,应该是在说一般的社会现象,并没有说衣食不很富足,人们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礼节。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十分拮据,就常听到父母对后辈作出 “人穷不能志短”这样的教导,但是这样的话现在好像很难听到了。     
  ⑦其实,中国的文化积淀中也不缺乏这种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恪操守的精神。孔子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主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还有人民解放军当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己再冷再饿,不会侵犯老百姓一丝一毫。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被抛弃的精神宝藏多一些“认领”,那么中国人“知礼节”的进程,恐怕要快很多吧 。
1.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章,有破有立。请问:文中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思维严密,批驳有力,请按照提示梳理第②、③两段的论证思路。
第②段通过____  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第③段通过____  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加粗的词语“认领”如果换成“认同”就没有此效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