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问题。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
题目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问题。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丙】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作者汪金友,文章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
答案
1.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来证明的。
3.【甲】:③;【乙】:①;【丙】:②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问题。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只选一把椅子》,完成问题。只选一把椅子
  ①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自己父亲的一句话。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②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人之一生,说长也短,不容我们有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
  ③近两年,明星复出成为娱乐圈一大引人注目的景观。许多曾在娱乐圈里大放光芒而今已被忘却的艺人们又纷纷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让观众重温他们的风采。沉寂了十几年的梁小龙再度复出后,他坦诚相告:“年轻那会儿,觉得一辈子就这么干上了演员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潜质可以挖掘,结果失败了。我心里总还是挂念着影视发展,所以就又回来拍片了。”说到底,他的回来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椅子”。
  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出的明星们,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高峰,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难以再激起涟漪,原有的人气也削减了。因为这些明星们离开娱乐圈之后,或经商,或休息,停止了原来的努力,导致思维僵化,因此难有创新,即使复出,生命力仍不会太长。
  ⑤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努力。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⑥巴尔扎克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虽然,期间他遭遇到初期的创作失败,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投笔从商,受尽欺骗,欠下不少债务,以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隐姓埋名、严肃认真地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高产作家。
  ⑦只选一把椅子,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可以决定和影响我们的一生。(选自《时文选粹》 有改动)
1.作者以“只选一把椅子”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举帕瓦罗蒂的成功秘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明星复出的事例与巴尔扎克的事例不能对调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问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选自《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横线上。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自尊》,完成下面各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甲】和侮辱,人格遭到【乙】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丙】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践踏  ②剥夺 ③欺凌
【甲】处应填:___【乙】处应填:___【丙】处应填:___
3.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注重细节》,完成第1—3题。 注重细节
刘佑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大事和小事之辩证关系的,当首推孟子。他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思是说,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其次是荀子。他的名言是:“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先贤的话告诫人们,不会做小事的人就成不了大事。注重细节,善于做小事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高深修养。
  其实,细节何止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它还决定着生存还是毁灭!此次印度洋海啸中,一位小女孩发现“海水起泡泡”,凭着地理课上老师所讲解的海洋知识及时对这一异常现象发出警告,从而使多人幸免于难。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总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的人总认为做了大官才能做大事或者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小事。我认为,现在我们不缺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堪称表率。他强调的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事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细节,不能用“大概”、“也许”代替。据介绍,有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一个工作人员答道:“大概是三鲜馅吧。”周恩来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细节展现了一国总理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这种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做事能力。因为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
  目前,“细节”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两天《检察日报》刊发的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和“白云热线”的故事,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白云从事检察工作25年,办案中做到了“四个没有”: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喝过当事人一滴酒,没有抽过当事人一枝烟,没有收过当事人一次礼。多少年来,白云办案骑一辆自行车,穿一身检察服,四季不改的“招牌”,让人觉得他再平常不过。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一个检察官清正廉明,为百姓秉公办案的崇高人格。
  让我们每个人都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三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甲】;【甲】,然后【乙】;【乙】,然后【丙】。”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1.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高远的眼界是如何决定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⑤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要研究学问    ②要求改革   ③要想法子
【甲】处应填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