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注重细节》,完成第1—3题。 注重细节刘佑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大事和小事之辩证关系的,当首推孟子。他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
题目
题型:北京市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注重细节》,完成第1—3题。 注重细节
刘佑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大事和小事之辩证关系的,当首推孟子。他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思是说,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其次是荀子。他的名言是:“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先贤的话告诫人们,不会做小事的人就成不了大事。注重细节,善于做小事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高深修养。
  其实,细节何止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它还决定着生存还是毁灭!此次印度洋海啸中,一位小女孩发现“海水起泡泡”,凭着地理课上老师所讲解的海洋知识及时对这一异常现象发出警告,从而使多人幸免于难。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总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的人总认为做了大官才能做大事或者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小事。我认为,现在我们不缺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在这方面,***总理堪称表率。他强调的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事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细节,不能用“大概”、“也许”代替。据介绍,有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一个工作人员答道:“大概是三鲜馅吧。”***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细节展现了一国总理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这种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做事能力。因为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
  目前,“细节”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两天《检察日报》刊发的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和“白云热线”的故事,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白云从事检察工作25年,办案中做到了“四个没有”: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喝过当事人一滴酒,没有抽过当事人一枝烟,没有收过当事人一次礼。多少年来,白云办案骑一辆自行车,穿一身检察服,四季不改的“招牌”,让人觉得他再平常不过。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一个检察官清正廉明,为百姓秉公办案的崇高人格。
  让我们每个人都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三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注重细节,善于做小事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高深修养。
2.细节决定着存亡。
3.示例:
首先列举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不屑于小事、细节的现象,然后谈自己的看法,提出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的观点;再以***总理办事注重细节的事例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关注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做事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注重细节》,完成第1—3题。 注重细节刘佑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大事和小事之辩证关系的,当首推孟子。他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甲】;【甲】,然后【乙】;【乙】,然后【丙】。”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1.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高远的眼界是如何决定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⑤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要研究学问    ②要求改革   ③要想法子
【甲】处应填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有删改)
1.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下面情境中四个人使用和音乐有关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妈妈说:“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 题。自信成就辉煌
张保振
  ①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中国男子体操队时,一名队员成竹在胸地说:一个动作,只要在训练时有七次、八次成功,比赛时就有把握去做。说此话时,这位队员目光坚毅,面色沉稳。这是自信的表现。自信在关键时刻是会成就辉煌的。
  ②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刘翔,无论比赛时是分在自己熟悉的跑道上,还是分在自己很少去跑的边沿跑道上,他总是自信自守,平静以待。再如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无论比赛时是顺境,或是逆境,她总是自信有加,挥拳加劲,从而把劣势转为优势,优势变为胜势。这种“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的自信力,往往是造就运动员冲金夺银的关键因素之一。
  ③自信成就辉煌,不是说只要自信,就能成就辉煌,而是说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认识自己的前提是“知彼”。只有真“知彼”,才能真“知己”。不知对方虚实,就难以战而胜之;相信自己的前提是实力。没有实力,空有豪情万丈,虚有无穷天地。毕竟,在竞技场上,钟薄无震声,力厚响山河。
  ④自信成就辉煌的核心是创新。只有自己能创出新意,具有“核心技术”、“绝招”、“秘密武器”、“***手锏”,才有可能最终胜利。奥林匹克的精义是更快、更高、更强。要做到这些,没有一点创新精神,没有一点创新技术,没有一点创新表现,只会重复老一套,温习老功课,演习老技法,是不可能自成高格上境界,翻着筋斗入胜境的。
  ⑤自信成就辉煌的关键是求己自助。竞技项目从来就是这样:我快、我高、我强,别人也在快、也在高、也在强,如时钟之针只会向前不会倒退一样,竞赛之车谁也不会倒着开。关键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只要横下一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做自己的主人,就有可能在强者之林中胜出,创造一种辉煌。
  ⑥自信成就辉煌的灵魂是求实进取。自信不是目的,而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学习规律、依据规律,从而攀岩而上,登高赋新。扔掉“自负感”,克服“自傲症”,这是态度上的求实进取。当然,自信决不是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向强者学习,化强者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既不固步自封,又不安于小成。这种自信,只有实事求是之意,毫无刚愎自用之心。也正因为如此,行动上要而是踏踏实实、自自然然,带着自信学别人,只有这样,才能遇到突变不惊慌,无故加之不震怒。
  ⑦7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话讲得透彻。试看当今,改革带来的动力,开放带来的活力,灾难带来的凝聚力,不仅使奥运健儿、而且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着自信,并相信:自信会成就辉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②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③——⑥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或根据词义找到文中对应的语句。
(1)亵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文中的原句或短语来回答。
(1)什么是敬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敬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才算敬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至少两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文中划横线句子再列举一个历史或现实中有名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并简述相关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为什么对不敬业者既“从学理方面说”又“从事实方面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谈谈你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结合全文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读书而言,你如何理解“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魔幻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中学生对这些书非常痴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