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①我们都知道定期要对自己的物品清理查点,哪些是生活必要的,哪些又是对生活并不太重要的,以此来决定对它们的取...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①我们都知道定期要对自己的物品清理查点,哪些是生活必要的,哪些又是对生活并不太重要的,以此来决定对它们的取舍。其实生活也是如此,需要经常地清点,我们在清点生活的过程中,清点着生命。
②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而有限的,而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希望去做的事却是很多的,这个好,那个也不错,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总该对自己要做的事有所取舍选择,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最该去做,最想去做的事情上,专注而有目标,这样做事情才会有希望。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真的需要经常清点。
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草舍弃了活在大树的浓荫里,才生长得更加坚韧;小鲤鱼舍弃了平淡地游弋在水中,逆水前行克服困难,才迎来了最终跃过龙门的成功;居里夫人舍弃对享乐的追求,潜心研究,最终为人类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景润舍弃了安闲自在地作一件平凡的事,而胸怀大志,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中埋头苦干,实现了他多年的目标——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件事上,一个目标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理想的追求。
④每个人都是多梦的,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设想,对要***事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要明白的是精力有限,总会有取有舍,有失有得,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的追求才会有价值,有希望,即使到头来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也是成功的,因为,毕竟,他没有遗憾。
⑤放弃了追求享乐,才能活得更好,更有价值;放弃了纷繁世事,才能集中精力去做大事;放弃了思绪乱飞,才能平和心境,追求自然;放弃了世俗的偏见,才能寻觅到久已失去的自我。所以,生活,真的需要经常地清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第①自然段以清点物品起兴,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研读第③自然段,理解作者列举小草、小鲤鱼到居里夫人等事例,有何作用?并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事例。(4分)
小题4:经常地清点自己的生活,是人生的常态,通读全文,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清点自己的生活的?(4分)
答案

小题1: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或者要清点生活)
小题1:第①自然段以清点物品起兴,自然地引出清点生活这一话题。
小题1:第③段列举自然界的小草、小鲤鱼到居里夫人等事例,通过他们因正确的取舍而有所成就,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学会取舍才能成就事业和梦想。(事例略)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这是对议论文中论点的考查。“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来概括的。小题1:这是对议论文特殊段落作用的考查。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小题1:这里考查议论文运用和补充论据的能力。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小题1: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学生观点鲜明正确,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章的观点,表述合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①我们都知道定期要对自己的物品清理查点,哪些是生活必要的,哪些又是对生活并不太重要的,以此来决定对它们的取】;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回答下面题目。
(共11分)
  ①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⑤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⑥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2分)
                                                                              
                                                                              
小题2:说一说文中画线句中“推敲”一词的语境义。(2分)
                                                                              
小题3: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然后举一事例来证明作者的想法。(4分)
                                                                              
                                                                              
小题4: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着用文中的观点分析池田菊苗发现味精的原因。(3分)
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尝海带黄瓜片汤时,发现汤的味道特别鲜美。“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他细细研究起海带来。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成功提取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这一化学物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勤”》,回答下面问题。(10分)
说“勤”
林家箴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小题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你能够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论点是正确的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劓艮“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已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小题1:.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项是    (3分)
A.实实在在地栽种竹子,把竹叶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以了解竹子的性质和生长过程,这才是真正的“积极探测”。
B.作者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认为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险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毫无帮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由于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考试成绩非常突出,但在研究工作中的决断能力、动手能力大很低。
小题2:.结合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7分)
(1)作者在第五段中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他的依据是什么?(3分)
(2)我/f]怎样做才能“使得实验精十慎正变成中国文化的—部分”?请分点概括。(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0分)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它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它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省人的是无私奉献的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省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的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靠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制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奉献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作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融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让我们吸收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意在阐明什么?(4分)
­­­­­­­­­小题3: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什么都讲经济效益,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你是怎样看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①近年来,一进入12月,人们就能感受到扑面而至的圣诞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西风东进,洋节流行,这让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颇为担心。他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质问民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旨在向社会呼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热情。
②其实,作为一种节日文化,春节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保卫”。
③首先,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而春节不是弱势,不但不弱,而且很强!你看看飞机、火车、汽车上那些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一道风景。据《南国都市报》报道,打工族小陈为了从海南回东北老家,除去来回的火车票、汽车票,加上自己买回家的年货、给父母亲戚的压岁钱等,一年省吃俭用攒下的2万块几乎全部花光。但小陈说,“钱花光了可以挣,一年到头不就盼着这几天嘛”。试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节日,能使人这样牵肠挂肚?
④其次,我们用什么标准来“保卫”春节呢?春节源于农耕文化,过年意味着能大吃一餐,“劳农以休息之”;到了工业时期,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过年就不必再祭灶神、贴桃符了,因为灶没了,过年所依托的硬件都变了,习俗自然也要变。以过年为代表的具有农业社会性质的民俗生活,只能渐渐淡出。因为,我们已没有一个统一的“保卫”标准了。
⑤当然,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是跟朋友一起过,嘻哈打闹,年轻人当然喜欢。而过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代表着亲情,还有诸多礼节。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喜欢,恐怕也在情理之中。
⑥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倒觉得是需要“创新”的原因。绵延数千年的春节,毕竟是从农业文明演进而来,这就必然会带上封建文明的许多印记和流俗。比如每到过年,集中消费,互相请客送礼,湖吃海喝,终日搓麻,燃放花炮,造成各类事故频发,其间甚至还伴生着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等等。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少一些繁文缛节,改一些传统陋习。此外,如何让春节多一点欢乐气氛,让人们觉得抛绣球、赠手帕,远比情人节吃巧克力更能传情达意,看烟火、赏花灯,也比挂着灯泡的圣诞树更有意思……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不赞同民俗学家高有鹏提出的“保卫春节”的口号?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第⑤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两方面来思考春节的创新?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一个春节创新的例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