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1、第②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什么作用?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为什么落日的颜色看起来深黄、殷红?
4、阅读下面句子,理解画线字词,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⑴、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⑵、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答案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好处是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3、因为日落时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4、⑴“镶”字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亮弧呈现于暗弧外面的形态,极富美感和生命力。
⑵“一般地讲”,表明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核心考点
试题【《落日的幻觉》(节选) ①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②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③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21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④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交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⑤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 18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⑥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1.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
2.阅读文章③至⑤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 区 研究物种 研究结果
澳大利亚
欧 洲
墨 西 哥
3.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4.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
5.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两例。
6.请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谈谈你对全球气温升高问题的认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3.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5.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请根据第三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有何重要作用?
3.文中说明时间的推移,分别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等词语。
4.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它的实际意义。请你从选文中摘抄一句农谚,然后再积累几句,好吗?
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别以为这没有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有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黏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黏合下,软体动物的自身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本文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差不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2.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神奇高明之处?
答: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和哪些说明方法?
答:
4.请你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答: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说明文按说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说明文和 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4、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5、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6、根据文意,说说除夕夜吃饺子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最新试题
- 1 _________reached the classroom when the teacher came.A.We h
- 2在我国原有的行政体制下,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
-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B.C.D.
- 4请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
- 5中法战争中,清政府正式向法国宣战是在( ) A.法军进攻驻越清军后B.马尾海战前 C.马尾海战后D.法军进犯台湾后
- 6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条高线交点B.三条中线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
- 7下图体现细胞分化过程的是[ ]
- 8已知角的余弦线是单位长度的有向线段;那么角的终边 ( )A.在轴上B.在直线上C.在轴上D.在直线或上
- 9直线l:x-2y+2=0过椭圆x2a2+y2b2=1的左焦点F1和一个顶点B,则椭圆的方程为 ______.
- 10根据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回答:(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______,目的是______.(2)用消毒牙
热门考点
- 1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已运用到商业中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
- 2若不等式5(x-2)+8<6(x-1)+7的最小整数解是方程2x-ax=3的解,求4a-14a的值.
- 3读黄河流量与含沙量统计图(图甲)和黄河水系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5分)(1)试描述黄河河流含沙量变化特点。(5分
- 4-Your sweater looks very nice. What’s it made__________?-Woo
- 5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________的双螺旋结构。
- 6She didn"t have a rest and ____. [ ]A. continue working
- 7—Mom, you are a wonderful cook. The food tastes really____.
- 8将SO2和X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若同时通入,有沉淀生成,则X气体可能是( )A.CO2B.NH3
- 9—Do you know if he has recovered from the illness?—Recovered
- 10“十二五”时期是钦州跨越发展、展翅腾飞的关键时期,我市要“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应该[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