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①“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②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③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以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④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领域的研究。
1、根据第①段文字,给“纳米科技”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看,纳米科技有什么深刻意义?从文中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和第④段中划线的“略”“将”能否删去?请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3、不能。如果删去“略”,就成了1纳米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删去“将”,“蓝图”就成了事实,显然与原意不符。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芦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人们“珍视长桥之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的特点。试用精练的文字概括这四个例子的要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__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_________”相呼应,说明了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6.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特点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些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限10个字)
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划线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讲究结构严谨
3.文段中划线的“这”具体指代_________________。
4.“寂寞”一词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其反义词是__________。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想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
8.根据审美感受,第一段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建筑敢于使用色彩和善于使用色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提到北京故宫和天坛,这样写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使用了什么写作顺序?请做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一句中划线字“在很大程度上”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州园林》中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本文后,你能找到答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_______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________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①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划线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 )
A、只要 因为
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
D、倘若 因为
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1)_____________ 作者:×××
出处:(2)_____________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____________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形成集体心理定势。
最新试题
- 1From Legal Today, a girl of four fell from an 8-story-buildi
- 2---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en it is raining?---I often ____
- 3在下列各式中,与(a-b)2一定相等的是 [ ]A. a2+2ab+b2B. a2-b2C. a2+b2D. a
- 4利用研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用一测力计水平拉一端固定的弹簧,测出的几组弹力F与弹簧长度L对应的
- 5在△ABC中,tanA=23,则sinA=______.
- 6如图,在直线l上摆放有△ABC和直角梯形DEFG,且CD=6cm;在△ABC中:∠C=90°,∠A=30°,AB=4cm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20分)空难“见证人”——黑匣子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
- 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1、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 90℃的水和0℃的冰,两者温度应该( )A.0℃的冰温度低一些B.0℃的水温度低一些C.相同D.物态不同,无法比较
- 10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上的14圆弧形光滑轨道,半径为R=0.2m,OB沿竖直方向,圆弧轨道上端A距地面高度为H=0.4m
热门考点
- 1已知方程12x+3y=5,请你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它与已知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为x=4y=1.
- 2【题文】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3根据音标写单词。1. I have a _____ friend called Max. 2. She feels
- 4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的青春期要早( )年A.1-2B.2-3C.3-4D.4-5
- 5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
- 6—I hear Jane has gone to the Holy Island for her holiday. —O
- 7如下图所示,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A.B.C.D.
- 8某同学喜欢阅读外国历史著作,一次在某外国历史著作中找到下面这张图片。请观察该图片,指出图中黑色阴影部分可能是哪一重大历史
- 9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A(-2,0),B(4,0),C(0,3)三点,连接BC、AC,该二次数
- 10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