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一般”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一般”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这些”指代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
4.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比较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侗家花炮节
  ①花炮节是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区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②花炮由专门的工匠所做。它是用长约十厘米的铁筒,内装火药,再用铁丝绕成直径约四厘米的铁环,外用各色丝线包扎好放在炮口上,它象征着幸福。花炮周围披红挂绿,彩带迎风飘扬,十分醒目。
  ③节日里,人们抬着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穿街游行或绕村寨一周,到达预定地方。这时由身穿黑衣、下着白色长裤、腿扎绑腿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仪仗队,按照侗家的传统习惯,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完毕,开始点火放炮。当指挥员一声令下,一位身体健壮的青年立即点燃引线,刹那间,”砰“的一声巨响,火炮的冲力将铁环冲向天空,当铁环坠落时,参加抢花炮的健儿像离弦之箭,向铁环坠落的地方奔去,争夺铁环,谓之”抢花炮“。跑得最快的人刚刚捡到铁环,后面的人就立即向他扑去。一时间人们聚成一团,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人们互相争夺铁环。最后必然有一个人能把铁环送到指挥台。此时全场沸腾,一片欢呼。
  ④花炮分头、二、三炮。抢完头炮,再放二炮、三炮。过去各炮都有特定的含义,象征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现在侗家已经把头、二、三炮分别赋予团结、胜利、幸福的含义。
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扑”字换成”围“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炮”有何象征意义?(用文中相关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全场沸腾,一片欢呼。”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具体描述这一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侗家花炮节”使你联想到哪一相似习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到火星上去种草
  到火星上去种草,这话激动人心,也令人生疑。美国宇航局将于2007年发射一个探测器直飞火星,其使命之一就是在那遥远的、贫瘠的地方种植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当然,在火星上种草,是由机器人代劳的。这个机器人将随同着落器降落火星,对火星土壤状况进行数据采样,传给地面科学家分析,然后科学家们控制机器人通过施肥、浇水对火星土壤进行改良,营造出拟南芥能够生存的环境。拟南芥的种子,并非直接播入火星土壤,而是首先在着落器中的微型温室里萌芽,待长成幼苗后再移栽到火星的泥土中。
  拟南芥之所以被选为挺进火星的先锋,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它不但个头矮,最高不过二十多厘米,而且生长周期短,一个月内即可发芽抽叶。更重要的是这种杂草状的十字花科植物基因,在所有植物基因组中率先被完整破译。
  这种拟南芥非寻常种类,而是经过了转基因技术改造的。它被插入了一些所谓的“报告基因”,能够发出绿莹莹的光,报告自己在火星上是否生了病,是否遭遇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科学家根据转基因拟南芥发回的种种报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得它们在火星上更好地生长。
  花这么大的气力到火星上去种草,主要是为了实践科学家们提出的“生态合成”理念。具体来说,是想验证能否通过植物来吸纳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出生命演进所需要的氧气。
  在那昼夜温差悬殊、湿度只有0.03%的火星上,草能种得活吗?科学家们十分乐观,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我们将证明,地球上进化出的生物,也有能力在那遥远的世界里生存。”一旦转基因拟南芥在火星上扎下根,寂寞宇宙中的这片草,无疑将成为吸引人类登临火星的一种无声的号召。
1.在火星上种植拟南芥的全过程,都是科学家控制机器人完成的。根据文意,写出科学家控制机器人完成哪几项具体工作。请分项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火星上去种草,为什么这是“激动人心”的,又是“令人生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宙的奥妙是无穷的,你能举出人类探索宇宙所取得的成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南极的威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在第二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上述几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化莫测。
3.以上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南极的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气候喜出望外,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说“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动物的眼睛
欧阳军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呆在草地上。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呆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
  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开放得像满月那样圆。(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12期,有改动)
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的瞳孔晚间变得很圆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需要和环境?请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回答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海洋中也有沙漠

  ①提起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等词汇,人们会马上想起干旱缺水的沙漠。不过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海洋中同样存在一些地方,在那里,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
  ②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其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使这里成为不毛之地,从而被称为海洋中的“沙漠”。海洋沙漠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③200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年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
  ④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会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1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升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1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4毫升。根据不久前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张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0.04℃。海水升温还使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生物提供食物。
  ⑤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摄氏度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端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⑥由于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快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将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的竞争。(选自《参考消息》,有改动)
1.第④段画线句子“在0℃的时候,1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升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1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4毫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中加粗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任选一句,结合语境简要回答。
①提起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等词汇,人们会马上想起干旱缺水的沙漠。
②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端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
我选(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请仔细阅读选文第④、⑤段,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简述加粗词“严重后果”是指怎样的后果?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能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