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   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 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  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  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  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  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 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 5℃  —37. 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lO℃ - 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钿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中“可能” 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下文。
2.危害:容易发生癌变;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途径:凋查发现;病理研究。
3.①举例子;②列数字;“略”。
4.不能删去。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1-4题。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方水源缺乏,一毛不长,无人生息;而地球上的淡水有4/5冰冻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冠之中。是否能够把蕴藏着丰富水源的冰山“搬”到干旱地区,使那里也变成五谷丰登的肥沃良田呢?
  科学家认为,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可以搬动的最大   限度是长7千米、宽1.5千米的冰山。用一艘超级油轮大小的拖船,拖着这么大的一座冰山每日航行20千米左右,花6个月到1年时间,便可以把它从南极或北极地区拖到靠近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犬玛沙漠或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 
  冰山在拖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冰融化掉,尤其是经过热带海域时更在所难免。或许人们会对此担忧。但是,科学家认为,冰山上的冰,融化的速度不会像人们所见到的小泳山那样快。因为冰山越大,从表   面部分化掉的冰,对整个冰山来说,所占的比例就越小。
  把冰山拖到陆地的近海以后,怎样才能把冰山融化的淡水送到干旱的陆地上去呢?科学家回答说,当冰山到达目的地以后,只要把它停放在岸边,让它在海中慢慢地自然融化就可以了。你可能会想,冰山融化的水都融入海水里了,把它拖来了不是白费劲吗?其实,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很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就像油总是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此,人们只要用抽水机把海面上的那层淡水抽上岸,就可以去灌溉田地,去供给人和牲畜饮用。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看,人类肯定能把冰山搬到干旱的地方去,这点不用怀疑。不过科学家们关心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拿整个南极来说,它每年的产冰量大约是1200立方千米。巨大的冰山是从围绕在南极洲边缘的陆缘冰和冰川分离出来的,然后随着风和海潮的推动向北漂移,沿途逐渐融化。也就是说,即使人们不把冰山搬走,这些分离出来的冰山也会自然地在海洋的漂移过程中渐渐融化,人们如果将它搬走,并不太影响南极原来的气候。科学家主张,在搬走冰山的同时,似乎更应该看到在搬走冰山过程中会带来的益处,那就是搬走冰山所引起的水的上涌,会给海水的表面带来更多的营养物,因而可以使水质变好。这也必然会增加鱼的产量以及食鱼动物的数量。
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文中将“冰山上的冰”的融化速度与“人们所见到的小冰山”的融化速度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冰山上的冰融化速度虽慢,但融化是不可避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很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比作“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回答”“科学家们关心”“科学家主张”这些文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些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吸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吕彦直的设计之所以“令人叹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1929年基本完成”一句中“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___________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___________尾巴底下歇凉。它们___________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给选文中的“______”处选择正确的答案。(   )
A.常常 蜷在 老是 
B.老是 躲在 常常
C.一直 躲在 老是 
D.老是 躲在 一直
2.选文的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用了哪三个形容词?这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次序排列?选文中的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清秀”来形容松鼠,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巴老是翘起来”中的“老是”能不能改为“总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介绍松鼠尾巴时,不仅抓住了它的静态,还注意到它的动态描述,哪个动词能恰当生动地描述它的动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介绍松鼠四肢时,用了什么词性的词?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下列两个词语造句。
A.格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请摘出两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词语,并扣住这个词写一段话,描述某一种小动物这方面的特点。(看清要求)
(1)乖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人民英雄纪念碑  甲  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________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①,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  乙  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②。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甲、乙两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甲:落成  乙:慢慢
B.甲:竣工  乙:徐徐
C.甲:竣工  乙:慢慢
D.甲:落成  乙:徐徐
3.画线的①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第二节可以知道纪念碑在天安门的________(位置)。
5.选段第二节、第三节表明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介绍的。
6.介绍用料、质地,并说明其象征意义,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7.画线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8.选段为什么要插说建造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持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B.以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C.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D.由近及远的 空间顺序。
3.把孙中山手书做成横匾,镌刻在门楣上,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的,当然应该用他的手书。
B.这是孙中山生前的遗愿。
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
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
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介绍陵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