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为学》节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为学》节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时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东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鄙(       ) 恃(       )
2、解释划线字。
     西蜀之南海_____________    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何时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出一个很富有哲理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ǐ shì
2、距离 难道
3、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你凭着什么(东西)前往(南海)。(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5、作者为了启发读者思考上文的道理,激发立志为学的信心,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故而用了一个反问句式,达到了上述效果。(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为学》节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⑷命夸娥氏二子二山(负:       )
2.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3.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7.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委而之(放弃) 而后(了解)            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家)         空其身(资财缺乏) 得多助(道德)
C.于市(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助之至(少)
D.民(限制)        天下(威慑)            人恒(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   作:发作
D.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犉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 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意的初步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三国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作者是陈寿。
B、杜畿是三国时的魏国人。
C、文章中提到的太祖指的是三国时魏国的曹操。曹操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后来才当上了魏国的皇帝,称为太祖。
D、文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发生在杜畿当河东郡的太守时候。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孤,继母之 苦:让他吃苦,虐待他。
B、荀彧之太祖。 进:推荐,举荐
C、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诣:拜见。
D、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化:教化。
3、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
4、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A、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B、有你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听从长官的教诲呢?
C、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干吗不把事情做好呢?
D、有像这样的官员吗?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老百姓呢?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摇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B.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C.狼不敢   跑号如
D.相数十步   一狼径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愚公移山
《列子》
       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⑷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⑴山北之塞(             )
     ⑵吾与汝毕力平(             ) 
     ⑶河曲智叟以应(             ) 
     ⑷曾不能毁山之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⑵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第⑵、⑶层大意。
     第①层:面山而居  
     第②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可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指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___
     ⑵ 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___
     ⑷ 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___
5.在“搬山”还是“搬家(走人)”的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对愚公的态度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言之有理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