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⑨陈胜﹑吴广喜,念鬼,⑩曰:“此教我先威觽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⑾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⑿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⒀夜篝火,⒁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人名)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陈胜已为王。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争辩)数(几次),乃置(放),不肯为通(通报)。陈王出(出游),遮道(挡在道路中间)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伙伴)!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在宫殿中进出更加随意),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
1、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上 使 外 将 兵
(2)载 与 俱 归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辍耕垄上(   )
(2)天大雨(   )
(3)杀襄强(   )
(4)言陈王情(   )
3、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甲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故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6、上文中陈胜的做法与课文《陈涉世家》选段中的哪些语句正好相反?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结合所给古文语段内容,说说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上/ 使 外 将 兵
  (2)载 /与 俱 归
2、(1)到,去
  (2)恰逢
  (3)于是
  (4)旧的,以前的
3、现在我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宣称呼吁,肯定有许多人响应。
4、“略”。
5、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
6、①葛婴因立襄强为楚王而被陈胜杀了;陈胜杀了贫穷时的伙伴。
  ②苟富贵,无相忘;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7、“略”。(不设标准答案,可从诚信等角度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___________。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____________;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修八足有余,而形貌日失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乏美好者,畏我也;客之美好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干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联系学过的课文,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美——为汝多知乎
B.客之美我者,欲有于我也——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臣知不如徐公美——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不用也
B.呼尔而之——公之乘
C.所欲有甚生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太尉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4.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
(2)五月渡泸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4个字),临危重任和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干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有横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2个。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者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