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寻张怀民”的角度考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月色”的?试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篇末连着发问之后,接着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好似水一样清明澄澈。
   (2)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悠闲的人罢了。
2.有“亦”说明张、苏心情相同,体现了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感受和情趣,去掉后则无以说明这一点。
3.庭下如积水察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用“积水空明”壮写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婆娑可爱。作者实在的感受加以巧妙的比喻,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平凡的事物也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了。
4.这句议论关键是一个“闲”,原来作者是因闲而“欲睡”难眠,因闲而“起行”出游,因闲而观月“空明”。此种“闲”情,多么悲凉,多么惆怅,这是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再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如平地 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既以至十八日为盛 望: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众多与上文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北宋潘阆的《酒泉子》中,立向“涛头”的东吴儿郎被称为“弄潮儿”;时至今日,“弄潮儿”一词已被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你认为“弄潮儿”应具备怎样的特质?请你举出现代社会中的“弄潮儿”及其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三峡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
(1)哀转久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有写水流湍急的,有写水清澈的。选择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童趣》,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1)项为之(  )
(2)出神(  )
(3)又留蚊于素帐中(  )
(4)数十(  )
2.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这件事让作者感受到了怎样的“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论语>十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
(3)学而不思则(   )
(4)是也(   )
2.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不少于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