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比较。(一)自护其短《雪涛小说》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比较。(一)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加粗字。
菱 (  )(  )
壳入口 (  )
啖菱须壳 (  )
清热也 (  )
地不有 (  )
其剑自舟中于水(  )
从其所契者入水之(  )
行矣 (  ) 
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选出句中加粗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人自护其短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
D、其人自护其短
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宴席;吃;一起;去除掉;用来;什么;落;寻找;已经
2、到、在; 到
3、A
4、①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②船已经开动了,但剑却没有移动(位置)。
5、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比较。(一)自护其短《雪涛小说》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写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略无阙处_______通_______,解释_______
(2)哀转久绝_______通_______,解释_______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描写春冬三峡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填空。
(1)描写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2)描写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3)描写山峰极高,山势陡峭,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4)描写松柏奇秀,高耸突兀,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没有点出“秋”字,作者如何来写三峡秋季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不超过6个字的句子概括2、3段文字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事设喻,将国事和家事联系起来,达到讽谏的目的。他是如何委婉劝说齐威王的?试作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间词语表明齐威王纳谏除蔽的过程。成语___________就是出自本文。
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泯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1)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也(    )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孤(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万于我何加焉(    )
(3)贤者能勿耳(    )
(4)此之谓失其本(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论述了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公输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少而***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下列各组加粗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两组是(    )
A.人
  奂山山市……,然数年不一见
B.请
  不亦乎(《十则》)
C.争而不得,不可谓
  赏赐百千(《木兰诗》)
D.义不***少***众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鱼我所欲也》)
E.而不争,不可谓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十则》)
2.下边的句子都是疑问句,哪一句与“宋何罪之有?”的语气不同(    )
A.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
B.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墨子对战争所持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