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下列加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庄王欲越 齐师
B.此之如目也 其家甚其子
C.王伐越,何也 无丝竹乱耳
D.庄王止 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
3.示例:知(智)着不惑。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词语
①观之,兴正______________   
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___             
③二虫尽所吞______________             
④驱别院       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4个字概括这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
作者是把 _____________想像为山,将_____________想象为树。


题型:福建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儡,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梁王:即梁惠王,魏国国君。亦称魏婴。公元 前362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亦称梁国。②帝女:指夏禹女儿。③甘:甘美。④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之霸之一。⑤易牙:亦称狄牙,齐桓公的幸臣,善于逢凶迎。⑥煎熬燔炙:烹调的四种方法。⑦晋文公:晋国君主,名重耳,春秋王霸之一。⑧南之威:亦称南威,美女名。下文中的“白台”“闾须”也是美女名。⑨楚王:指楚庄王,楚国君主。⑩尊通“樽”。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旨酒(        )    ⑵推南之威(        )
3、说说“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梁王对鲁共公的建议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句话可看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共公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劝谏梁王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则久已矣(病:_________)  
死者相(藉:_________)
又安敢邪(毒:_________)  
之生日(蹙: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食之,时而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蒋氏把自己和乡邻的遭遇作对比,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____________,而蒋氏却___________。            
(2)叙述现在,眼下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______________,而蒋氏却______________。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是______________,而乡邻是“旦旦有是”______________。
5.对“又安敢毒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B.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C.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D、蒋氏不敢怨恨“复若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练习。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恐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未识书具(      )     
(2)仲永(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说:“其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从选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 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
(1)对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