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彼竭我盈,故之      克:             
(2)然后襄公之          鼓: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小题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小题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小题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克”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战胜”;“鼓”是古今异义字,也是活用词,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击鼓进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一鼓作气”等。“一鼓作气”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注”里面的内容,“毕”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哪种说法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关键是依据要会到原文中提取并概括,如同意,我们可以根据庄公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总结出: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如不同意,也可以根据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另一方面的表现来回答,即:战前战中都能虚心听取正确的意见,作战时能与刿乘坐一辆战车,战后还能够虚心请教,可见是一个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的君王,他并不鄙。
点评:这是一道结合课文表达观点的题目。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语句通畅。因此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从文中提取,并用通顺的语句概括出支持的理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 何远《春渚纪文》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公视久之        (2)非故之也
小题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小题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 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①必细察其理(             )  ② 项为之(            )
怡然称快 (                )  ④数十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小题3:上文作者围绕“记趣”叙写了自己幼时的哪几件趣事?(3分)
                                                                            
小题4: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死敌:死于敌手。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 (          )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思欲亭止息(          )    (4) 望亭宇尚在木末 (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解衣睡思就亭止息
B.相与步中庭死敌手
C.念无与乐隶而从(《小石潭记》)
D.余尝寓惠州嘉祐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小石潭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 问其姓氏,金陵人
B.湖中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人声鼎
D.有痴似相公者/是日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用原文回答。(4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