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于是,就  (2)一同,共同    (3)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次多用的情况。如本题中,“相与”是古今异义,“一同,共同”。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的“过”,前者是“经过”、后者是“过错”;B中的“见”都是“看见”;C中的“意”,前者是“神情、态度”、后者是“情趣”;D中“所以”,前者是“的原因”、后者是“用这些(办法)”。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正确理解:(1)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2)何为:倒装,应为“为何”,为什么。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掌握划分文言句子节拍的一般方法。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頓,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1。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1)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1)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2)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3)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4)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5)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如本题中,叙述了三件事:不回答朋友的问话、仰首笑、请朋友去家中,三件事要分别断开。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谪”知苏轼此时被贬官,而从“然终不遇”可知陈季常“不遇”即没做过官;结合两段文字苏轼是通过“赏景”“访友”排遣被贬的失意,从“光、黄间隐人也”可知其是通过“隐居”来排遣“不遇”之情。
参考译文: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方山子传(节选)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人感谢而                ②他日来取
教书于宦官家              ④不动心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小题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分)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分)
小题2:《伤仲永》一文中仲永的父亲因为什么原因让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用什么方式劝吕蒙学习的?(原文和自己的话归纳都可以)(2分)
小题3:方仲永和吕蒙的事例,说明了一个同样的道理。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这个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文中的主旨句是“何陋之有?”。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他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结构。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卿今者才略(才干与谋略)B.即刮目相待(重新)
C.复南奔(不久)D.涉猎经史(深入钻研)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蒙辞军中多务或钱币乞之
B.蒙始就学永发愤读书
C.结友疑邻人之父
D.洪仲深让之而不报愿市鞍马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9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3)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小题4:吕蒙和傅永都是武将,后来在学识上也都有了惊人的长进,但具体原因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            
牺牲玉帛   牺牲:            
小大之狱  狱: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小题3:摘取原文填空(每空最多不超过10个字)         (2分)
曹刿担心“                                             ”所以主动求见鲁庄公;他认为只有“                        ”之时,才是下令击鼓进军的最好时机。
小题4:曹刿看来,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据此,请你预测当今世界那些蠢蠢欲动的战争挑衅者的最终结局。(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