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语言的综合运用 > 综合性学习(9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全国人民都为之兴奋。当时初三年级某班决定开展“走进莫...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综合性学习(9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全国人民都为之兴奋。当时初三年级某班决定开展“走进莫言,了解诺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个活动,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然后写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名称。(3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哲)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12月6日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解答了各国记者提出的有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莫言曾经在11年前来过诺贝尔的故乡斯德哥尔摩,并且参观了每年颁发诺贝尔奖的地点市政厅。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的朋友当然也开玩笑地说,你好好写,将来也有可能站在这里来领奖。我当时心里也觉得是,要好好写。一定要争取站在这里面领奖。现在我确实来到这个地方,来领诺贝尔文学奖。我现在心里除了感觉到高兴,还有很深的惭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的作家应该获得这个奖项。另外我自己觉得我写得还不够好,我要继续努力。”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从莫言的生活或创作经历的碎片中获得了写作的哪些启示。(3分)
材料一:莫言热爱阅读,但是小时候能接触书的机会并不容易。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同学家里有套绘图本的《封神演义》,就去帮人家推磨以换得书看。他曾经在与台湾作家交流时说:你用眼睛看书的时候,我在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听别人讲各种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哪个地方曾经有过战斗,哪个地方曾经出现过奇怪的人物,哪个地方发生过灾难等等。这些后来都变成莫言小说的素材,他把听到的基本都写到了小说里。
材料二:莫言从198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已经出版了众多篇幅不等的小说、散文集,以及影视文学剧本和话剧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并先后斩获了海内外诸多奖项。他在谈到自己的早期作品时说,都是模仿之作,只是模仿得比较高明,不是一字一句抄的,而是模仿人家作品的氛围、语言、感受,那种节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背后的范本在哪里。
材料三: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小题3:诺贝尔科学奖往往是一国科技实力的“晴雨表”,请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你得到的主要信息,并谈谈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感想。(3分)
世界部分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排名
国籍
物理
化学
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3
67
92
48
9
309
2
英国
23
25
30
7
11
96
3
德国
21
28
16
1
8
74
8
日本
6
6
2
0
2
16
42
中国
0
0
0
0
1
1
 
主要信息:                                                            
我的感想:                                                               
答案

小题1:莫言出席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称将继续努力写作(2分);《红高粱家族》(1分)
小题2:示例:①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给自己的写作开辟出广阔的写作空间。②写作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③应向大师学习,甚至模仿大师,但不能拘泥满足于大师,而应在学习模仿之后开创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3分)
小题3:主要信息:欧美发达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得人数远远超过亚洲(中日)国家;或者:美日欧获诺奖人数远远超过中国;或:美国获诺奖人数第一,中国排名靠后。(1分) 我的感想:围绕“努力”、“奋起直追”等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二段文字,第一段是陈述事件,第二段是作者表达态度,从这两个方面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三段材料的内容要点,即“大量阅读”“模仿”“向大师学习”,从这几个方面谈与写作有关的启迪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话题“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根据表不数据的变化,判断各国获奖情况,据此提出问题,发表感想。
核心考点
试题【综合性学习(9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全国人民都为之兴奋。当时初三年级某班决定开展“走进莫】;主要考察你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 ①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②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③缕缕白色的炊烟 ④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⑤ 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A.③⑤②①④B.③④②①⑤C.②③⑤①④D.②①⑤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阅读表格,分点说明3D银幕的发展概况(答出三点即可)。(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实验数据,归纳出两条结论,不得出现任何数字。(6分)
《中国科学报》刊文称中科院某课题组选取42只基本等重的实验鸡,分3组自由散养于同等环境条件的露天养鸡场内,每组14只(13母1公)。实验历时263天后发现:
实验组别
A
B
C
饲料种类
转基因玉米
普通玉米
有机玉米
产蛋数量
121
349
449
 
结论一:                                                                               
结论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
(2)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飘飘悠悠,随风远逝。
(3)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
(4)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就让他自己放学走回家。
A记叙 说明 描写 议论      B议论 描写 说明  抒情
C议论 说明 描写 抒情      D议论 描写 说明  记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你为它拟写标题,15字以内。
        据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 “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 (选自2007年新华网,有改动)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