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透镜及其应用 >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了适当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f< f)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 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透镜,当它们成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2)1与4(或2与5,或3与6);
(3)
①表一或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个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定值 ;
②表一和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不同的,且随焦距的增大而减小
核心考点
试题【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主要考察你对透镜及其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1)他在水平放置的光具座上安装的器材如图所示,你认为装置中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此时光屏应大约放在什么位置上来承接蜡烛的实像?应该放在________,得到实像后,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的方向移动。  
(3)小刚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40cm处,凸透镜不动,此时另一侧的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蜡烛的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物体在透镜主光轴上移动,当物体离凸透镜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将物体移至距透镜8cm处,关于它成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能成放大的实像    
B.能成虚像    
C.能成缩小的实像    
D.能成等大的实像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由于小明的粗心,有三个数据在实验时忘记记录了.经老师检查,表中所记录的数据是正确合理的.请你根据已有的数据将表格补充完整.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 _________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_________ 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 _________ 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_________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 _________ (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如图所示.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
[     ]
A.等于10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题型:北京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