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丹徒区二模难度:来源:
(1)小华在锥形瓶中装了50ml的水,在这粒花生燃烧后,锥形瓶中的水温会______,原因是花生______通过燃烧被释放了出来.
(2)在这个实验中,易拉罐的作用是______.
(3)小华将一粒炒熟的花生种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后,白纸上出现了油斑,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______,然后他又将碘酒滴在压碎的花生种子上,发现花生种子变蓝色,说明花生种子中还含有______.
答案
,此外还有维生素等.不同种子的成分有所差异,之所以能够燃烧,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就是说花生种子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其中含有有机物,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这粒花生燃烧后,锥形瓶中的水温会上升.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可信度,应该在锥形瓶外罩一保温装置(如底部有比锥形瓶口径略大圆孔的空易拉罐),或实验过程中尽量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等,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易拉罐的作用是保温.
(3)小华将一粒炒熟的花生种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后,白纸上出现油迹,说明种子里面有脂肪,淀粉遇碘变蓝色,馒头和面包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故答案为:(1)上升; 有机物中能量 (2)保温 (3)脂肪; 淀粉
核心考点
试题【小华在鉴定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时,用易拉罐在锥形瓶外做了个罩(如图所示).请思考:(1)小华在锥形瓶中装了50ml的水,在这粒花生燃烧后,锥形瓶中的水温会_____】;主要考察你对科学探究实验(二)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 |
B.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等 |
C.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
D.实验装置中一定要用空易拉罐 |
A.1240千焦 | B.1243千焦 | C.1244千焦 | D.1245千焦 |
A.热价 | B.重量 | C.温度 | D.湿度 |
(1)请问他们的结果准确吗?______.为什么?原因是______.
(2)小伟同学做的是测定花生仁中含有多少能量,但小伟发现他测定的数据小于标准数据,请你帮小伟分析有可能的原因?______.
最新试题
- 1一个质量为带电量为的小球,每次均以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抛出点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求:(1)
- 2下列植物中,常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A.苔藓植物B.藻类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 3写作(40分)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
- 4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
- 5如果关于x的方程有无解,则m的值为[ ]A.-3 B.-2 C.-1D.3
- 6Jean Driscoll can go faster in her wheelchair than the world
- 7解方程 (1)(2)(3)(4).
- 8古诗文默写。(1)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
- 9已知:如图,∠AOB=30°,P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C∥OA,交OB于点C,PD⊥OA,垂足为D,如果PC=4,
- 10【题文】根据小说内容和例句,完成下面的题目。要求:①任选一题;②使用感叹句,并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例:在封建礼教面
热门考点
- 1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广西B.西藏C.新疆D.内蒙古
- 2The meat has been kept in the bag for several day without be
- 3John is a man of much _______ and he had a lot of interestin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一段时间,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低级、庸俗的文学作品。一些具有
- 5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恰好经过坐标原点,则曲线直线,轴围成的图形面积为( )A.B.C.D.
- 6【题文】《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
- 7小宇赤足走在布满鹅卵石的海滩上时感到脚底不舒服,这是由于脚底跟地面的接触面积________,从而使脚底受到的压强___
- 8在研究下述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的自转问题B.研究跨栏运动员的跨栏姿势C.研究子弹穿过一张纸
- 9第二节:读写任务(共1小题;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Halloween is
- 10读下图,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端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