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一一《陆游集》
材料四:

一——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的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
(3)举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1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2分)
答案

(1)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交子的出现
(4)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变化是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3)根据所学知识,出现的是交子。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启示: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要大事,经济重心的南移给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安定的社会坏境,先进的生产技术与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主要考察你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我国老百姓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局面,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赞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纸币最早出现于
A.北宋前期安徽地区B.南宋后期山两地区
C.北来后期河南地区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
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B.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你去购买商品时,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A.会子B.银票
C.瓦子D.交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